• 53阅读
  • 0回复

开展一个群众性的改良土壤运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25
第1版()
专栏:社论

开展一个群众性的改良土壤运动
“土”字是农业八字宪法的第一条,改良土壤又是这一条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全面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争取明年农业生产更大的丰收,广大农村今冬明春将掀起一个大规模的改良土壤运动。目前,许多地方正在积极进行准备,部分地区的改良土壤运动已经开展起来。
全国现有的十六亿亩耕地中,土质肥沃的高产土壤约有五亿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1%;肥力中等的一般土壤约有六亿四千万亩,占耕地面积40%;各种低产的盐碱地、沙土地、粘土地、烂泥田、冷浸田、瘠薄红黄土壤和山岭瘠薄地等需要改良土壤的土地,共有四亿七千万亩,占耕地面积29%。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已经经过不同程度改良的土壤面积约二亿亩,今后需要大力进行改良的土壤面积二亿七千万亩。在已经进行初步改良的土壤中,还需要继续加以改造提高的约有一亿亩左右。这些不良土壤的产量都很低,北方的砂地、盐碱地、白浆土地、山岭薄地等低产地的粮食亩产量只有一百斤左右,有的只有几十斤;南方的烂泥田、冷浸田等低产水田,粮食亩产也只有二百至三百斤。显然,不改良这些低产土地的土壤,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总产量的提高是不利的,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是不利的。
肥沃的土壤是获得高产的基础。而在不良的土壤上,即使花费了同样的种子、肥料和劳力,也只能获得较低的产量。这是因为不良土壤中有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如土壤过沙或过粘,或含有盐碱,或酸性过大,或排水和通气不良等等。但这些不利因素是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加以改变的。各地经验证明,这些不利因素一经改良,就能更好地发挥肥、水、种、密、保、管、工几项措施的作用,成为争取丰收的良好条件。
实行改良土壤以增加产量,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意义十分重大。但是,有一些人却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对改良土壤的增产作用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对改良土壤信心不足,干劲不大。其实,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不良土壤经过改良后产量能够成倍以至数倍地增加,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例如河北省天津市区(包括原天津专区和沧县专区)是一个历史上旱涝灾害严重、产量很低的缺粮地区,自1955年开始对洼碱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几年来已经改造了洼碱地三百六十三万亩。经过改造的洼碱地一般增产一倍至三倍,改种水稻增产五倍至十倍。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低产缺粮的面貌,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又如陕西榆林专区原是低产区,风沙特别严重,由于当地的人民和干部有改造大自然的伟大理想和坚强信心,几年来先后采用了引水拉砂、冲砂打地、引洪漫地、种树种草、增施有机肥料和种植水稻等综合措施,共改良了砂地四百八十四万亩,大大提高了产量。如榆林县金鸡滩过去亩产仅三十斤,改良土壤后,1958年粮食产量一下就上升到一百二十到一百八十斤,增加了三倍至五倍。有些地区的不良土地是逐年连续改良的,每改良一次增产效果也就增大一次。甘肃武山县邓家堡二千六百多亩坡耕地,原来坡度一般在五度至二十五度,从1952年开始,经过连年培地埂,变成了缓坡梯田,部分变成了水平梯田,实现了坡地梯田化,使水土免于冲刷和流失,土质逐渐肥沃,因此亩产量由1952年的八十斤,增加到1958年的三百一十八斤,也增产近三倍。改良土壤不仅使原来低产的土壤能成倍增产,并且能使一些原来产量中等的土壤也变成高产。如山东省青岛市谢家寨公社赵村大队一千多亩土质较粘的黄土地,过去亩产小麦二百斤,近几年冬天用砂土压砂防冻,同时改良了土壤,加上其他措施的综合作用,1958年亩产小麦四百零二斤,今年平均亩产五百五十斤。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低产土壤,经过改良,增产都很显著。各地应当把各种不良土壤经过改良后增产显著的典型事例,向干部和群众广为宣传,打破对改良土壤的怀疑,鼓舞改良土壤的信心,推动改良土壤的群众运动。
在对待改良土壤这个问题上,还有这样一种论调:“改良土壤虽能增产,但是花费劳力太多,得不偿失”。这实际上是夸大了土壤改良的困难,低估改良土壤增产的成绩。根据各地材料来看,由于低产土壤的类型不同和采用的措施不同,有的一次可以改好,有的需要几次才能改好,因此当年的增产幅度可以由几十斤直到四、五百斤。改良一亩低产土壤的费工情况,因为土壤类型和改良措施的不同而有多有少,少的三至四个工,多的三十个工,一般平均十个工左右。假如按当年效益计算,好像是一个劳动日只换得十几斤粮食,不合算。
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土壤一经改好,就能连年增产。难道一年辛苦万年幸福,这能说是得不偿失吗?如果要算得失账,应该这样算:得的是增产了更多的粮食,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如果全国四亿亩多需要改良的土壤经过改良以后,按每亩增产二百斤至二百五十斤计算,每年即可增产粮食八百亿斤到一千亿斤;而失的呢?只是一顶低产帽子。
“改良土壤能显著增产,但是我们地区没有条件改良。”这是对改良土壤缺乏信心的另一种论调。有的人强调没有改良土壤的物质条件,有的强调缺乏劳动力。当然,由于地区不同,自然条件也不一样,各地改良土壤的条件的确是有差别的。譬如,改良盐碱地在有灌溉条件又有排水出路的地区,当然比没有排灌条件的地区要容易一些,但是,是不是没有排灌条件的地区就不能改良盐碱土壤呢?当然不是。很多没有排灌条件的地区采取修筑台田、沟洫畦田、打埝筑埂、平整土地等措施,积蓄天然雨水淋盐,或者是深翻垫麦秸,秋早种,春晚种,浸种,增施有机肥料,雨后中耕、倒锄、压砂、盖草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同时按照盐碱分的轻重,种植各种耐盐碱作物和耐盐绿肥牧草,合理利用并提高土壤肥力,同样能够增产,能够改变低产面貌。山东省莒南县大山公社是一个穷山恶水、条件很差的山区,可是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劈岭,改造自然,采用修整梯田、深翻、整平、培土埂、挖排水沟和用客土加厚土层等等措施,改良了土壤,1958年粮食亩产五百零三斤,1959年小麦平均亩产二百三十一斤多,比改造前增产了一倍至二倍以上。全国著名的农业劳模王国藩领导的建明公社,土地非常瘠薄,通过改良土壤,产量获得了连续跃进,成为全国丰产的模范。这些地区从客观条件来说都不好,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积极想办法战胜困难,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大山公社和建明公社的情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管是什么样的不良土壤,都是能够改好的。
从1957年开始的兴修水利高潮已经坚持下来,积肥运动也一个接连一个地展开,深耕也已成为经常的耕作制度;但是土壤改良还没形成运动。这是实行八字宪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按照今后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改良土壤的运动。各个地区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争取在三、五年之内,分期分批地把需要改良和继续改良的四亿多亩土地全部改完。目前形势非常有利于开展改良土壤运动。人民公社更加巩固,领导经验更加丰富。广大社员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反右倾、鼓干劲、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伟大号召下,个个干劲冲天,决心争取明年农业继续大跃进。全国范围内的土壤经过了普查,已经摸清了土壤底细,提出了改良土壤的方案。各级党委要充分利用当前有利形势,抓住时机,坚持政治挂帅,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抓紧做好以下几件事:第一,把各种需要改良土壤的土地分类排队,本着花工少、投资小、收效快、收益大的原则,把改良和利用结合起来,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分期分批地进行改良。第二,对改良土壤所需要的劳力、工具和物资,要作很好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对于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和积肥运动所需的劳力,要统筹安排,在兴修水利任务很重、劳动力确实不足的地区,可以先修水利,后改良土壤。而在兴修水利任务轻、改良土壤任务重的地区,就可以着重改良土壤。第三,要总结各地已有的改良土壤经验,广泛地宣传和推广。这样做了,今冬明春就一定可以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改良土壤运动,为明年和今后的农业继续大跃进打下更为可靠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