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大公社能够办大事——涟水东风人民公社千年水害变水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28
第4版()
专栏:

大公社能够办大事
——涟水东风人民公社千年水害变水利
东风公社在江苏省涟水县城的北面。这里土质很坏,约有三分之一是盐碱地,太阳一晒,就冒盐硝,种庄稼很难立苗。群众称它是“花斑秃子地”、“破羊皮袄地”。地势南高北洼,盐河横贯其中。解放前,水利条件极差,易涝易旱。尤其是北部的五万多亩土地是出名的“锅底洼”、“水囤子”,十年九不收。以前这块地方有个悦安乡,悦安乡有个余庄,群众中流传着:“悦安‘越淹’,青蛙撒泡尿就要淹”,“余庄余庄,四水投塘,一场暴雨,遍地汪洋,地薄民贫,十年九荒,辛辛苦苦没指望,离乡背井去逃荒”。这些歌谣,真实地记载了当年的水患和人民生活贫困的状况。
解放以来,特别是合作化以后,当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连年兴修水利,使生产有了增长,生活也有了改善。但是,当时的农业社规模小,资金少,劳力不足,只能挖一些小沟,无力兴修较大的水利工程。而且社小单位多,水利工程不易统一规划,往往是各干各的;即使有了统一的工程计划,参加施工的单位,也常常因为挖废土地有多有少、受益有大有小而互不一致。特别是上下游之间矛盾很多,处在上游的单位为了泄水通畅,要求把沟渠修大些,修多些;处在下游的单位却怕“烧纸多引鬼多,挑河多引水多”,主张小修少修。有的两个社同挖一条沟,处在下游的社却不愿把上下游两节渠道挖通,结果形成“一丈不通,万丈无功”。在1957年冬到1958年春的水利建设高潮中,农业社之间加强了协作,完成的土方量大大超过往年。但是,社与社之间的协作毕竟受到一定限制,所建工程仍然标准很低,未能达到根治涝害的目的。而1958年雨量又空前集中,十二个农业社的庄稼被淹,粮食平均年产量只有一百五十四斤。
东风公社一成立,公社党委就在县委直接领导下,从1958年秋收秋种前开始到1959年麦收前为止的八个月时间内,在地势低洼的王集、潘刘、韩陈、余庄和军田五个大队三十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兴建了一项化千年水害为水利的河网化工程。这项工程是高标准的,达到“一年无雨保灌溉,日雨五百毫米不受涝”的要求。工程的规模是巨大的,渠道分干、支、斗、农、毛五级。西边是灌溉干渠,东边是排涝的公兴河,中间有东西向灌溉支渠和并列的排水大沟各三条。大沟面宽四十米,底宽八米,深六米,渠与渠的间距为三千二百米;南北的间距为一千米。东西向灌溉农渠和并列的排水小沟各一百三十五条,小沟面宽二米,底宽一米,深二米,渠与渠的间距为二百米;此外,还有深入田间、难以胜数的小毛渠。支、斗、农三级灌溉渠道和大、中、小三级排水沟全长四百五十八公里。全部工程规格一律,横竖对齐,渠上筑堤,堤上筑路,路旁植树,沟连沟,渠通渠,堤接堤,路通路,形成了棋盘式的排水网、灌溉网、道路网、林带网。
人民公社在河网化工程中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由于公社对全社劳动力进行了统一调配与合理安排,在大队之间开展了协作,并且大办食堂,使广大妇女摆脱家务劳动,全公社就动员组织了一万一千人参加河网化工程,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在全部民工中,妇女要占一半以上,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在共产主义大协作的旗帜下,兄弟公社动员两万人前来支援了四十天。在生产战线上,公社发动了五千多个辅助劳动力参加拾棉花等较轻的劳动,并且组织各大队相互支援。例如樊卜大队棉田面积大,东风、张码等几个大队就动员一千五百多人帮助他们拾棉花;城东大队有四百八十亩大柴未砍,城北、闸北两个大队就出动一百八十多人帮助收割。此外,涟城镇居民和机关干部也经常到公社参加劳动。这样做的结果,保证了河网化工程的顺利进行,秋收秋种的任务也完成得很好。
筹集河网化工程所需要的器材物资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整个工程的附属建筑物需用青砖四百五十多万块,块石一百方,黄砂二百六十多方,石灰五万多斤,水泥三十多吨,水泥管一百六十多个,木料一百二十多万斤……总值在三十万元以上。如果由河网化地区的五个大队负担,平均每户要摊到一百五十元左右,大部分器材又要自力更生来解决。这在过去农业社是很难办到的,但是,“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办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比以前顺利了。公社一方面发动社员投资;另一方面建立了砖窑、石灰窑和土水泥窑,自行生产,保证了器材的供应。
施工过程中还碰到了不少困难:连绵不断的阴雨,深达一米的流沙,硬得像铁的冻土……。英雄的民工们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把这些困难一个又一个地克服了。河网化工程,终于按照计划如期完成了。同时,还兴修了一些小渠道,一共挖土六十多万方,也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年。
河网化工程顺利完成,使全体社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公社化优越性的教育。那些曾经不相信河网化能搞成的人,也看到了人民公社的巨大威力。韩陈大队美满小队的朱井年在工程开始时编了一首顺口溜:“标准吓死人,八辈挑不成,要想扒成功,除非人变神。”现在他说:“看来大公社还就是神呢?”“没有公社化,就没有河网化!”这就是东风人民公社社员们异口同声的议论。
巨大的努力,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实现了河网化,使盐河以北的十七个大队基本上根治了水患。1959年7月15日一天降雨一百八十三毫米,8月30日、31日两天降雨二百二十毫米,这是对工程效果的两次考验。结果怎样呢?地势较高的柴市大队,过去日雨量达到一百毫米,田间积水要三天才能退尽;今年则雨住田干,雨后第二天,生产队长就通知社员下田干活了。地势最洼的余庄大队,解放前每逢暴雨,群众就说:“老天不帮衬,专下讨饭棍”;解放后的几年,每逢暴雨,社员就说是“下救济款”;可是1959年两场雨,并没有给这个大队带来任何损失,社员说:“老天下的是粮食”、“下的是金子”。
实现了河网化,全公社36%的耕地得到了自流灌溉,为旱地改水田创造了条件。当潺潺的流水,通过各级渠道第一次流入稻田的时候,社员们欣喜若狂,争先观看,赞叹说:“这下真是旱涝无忧了!”在河网化地区,河堤上已经栽种了一百多万株树木,其中有五十万株是移栽的大树。支渠和斗渠堤各植树十一排,农渠堤植树六排,毛渠堤上也栽上了?柳和油草,郁郁葱葱,远看好像一条条青龙。
“大公社能够办大事”,这是涟水县东风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根据切身体会对人民公社作出的评价。东风公社在成立后的短短一年中,办了许多过去农业社没有力量办到的大事情。在北部五个大队三十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成了高标准的河网化工程;四分之一的耕地实行了旱改水,万亩洼地变成了粮仓。作物布局进行了大调整,使土地能够更合理地利用。买了四台拖拉机,有26%的耕地面积实行了机耕。建立了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由于办了以上这些大事,1959年粮食的单产和总产都将比1958年翻一番。社员的平均收入将比1958年增加50%以上。社员办社的信心更加坚定了,东风公社在巩固的健全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着。
(摘自中共淮阴地委的调查报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