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当你收到一封远方来信的时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28
第8版()
专栏:

当你收到一封远方来信的时候……
李汇文
如果你有一个亲人或是一位老战友、老同志在远方工作,你会多么盼望他们的来信!当你终于收到他们的一封信的时候,当你带着愉快的心情,凝视着信封上熟悉的笔迹准备拆开它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谁曾经为你的喜悦默默地付出了劳动呢?
过去,人们曾把邮递员称作“绿衣使者”。今天,他们已经不穿绿色的制服;他们的心是鲜红的,他们是红色的信使!请你看一下北京市邮局女投递员、青年共产党员罗淑珍的故事吧:
1951年5月,十六岁的小姑娘罗淑珍开始骑着自行车,穿过大街小巷给人们送信送报了。每次完成了任务回来,她都感到特别轻松愉快。但是投递工作并不像她所想像的那样简单,一个小小的考验降临了。有一天,她正在送最后一班信,这时天刚黑,突然来了狂风暴雨。她没有带雨衣,身上的衣服马上就被淋湿,车灯也让风吹灭了。她躲在一个门洞里,犹豫起来。怎么办?回去吧,还有信没有送完,怎么交待?不回去吧,在这样狂风暴雨的黑夜还要骑车子送信,怎么受得了?但当她想到人们正在等着她把信送去,也许这些信里有什么要紧的事的时候,她终于一咬牙,冒着风雨,借着路灯的光芒,穿过一条条胡同,送完了最后几封信。
罗淑珍在经过这次风雨的考验以后,开始体会到投递工作并不简单,而是很艰苦的,今后要经常风里来,雨里去,不管什么情况,都要一天几次,像钟表那样准确地给人们送信送报,因此她思想上有了负担。这时党支部鼓励了她,告诉她干革命就是要克服困难,不要怕困难,困难是能够战胜的。罗淑珍听了党的话,信心足了,勇气大了,好像浑身充满了力量。她又朝气勃勃地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有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投递员不安心工作,闹情绪,说投递工作做到老也是跑路数门牌,送送信,送送报,没出息,这种论调冲击着罗淑珍,使她不由得向自己提出了疑问:我是怎样看投递工作的?我是不是愿意干一辈子投递工作呢?她觉得自己的思想好像也并不很明确。但是,实际工作的体验帮助她获得了正确的解答。
一天又一天的辛勤劳动,同各色各样的人们频繁的接触,使罗淑珍逐渐认识到投递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当她送报到机关去,看到有好几个干部在门口等着报纸时,当她把信送到老太太手里看到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浮起宽慰的笑容时,她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信件和报纸在她的眼里,已经不单纯是白纸黑字,而逐渐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一封信就是一颗心啊!”罗淑珍把自己的心和人民的心联在一起了,看到人家接到信高兴,她也觉着高兴。有一次,罗淑珍给西交民巷辇儿胡同四号一位老太太送信,这封信是从天津寄来的。老太太不识字,但很急切的想知道信里说的什么。罗淑珍就把信的内容念给她听,老太太听完了很高兴,感激的对罗淑珍说:“你这个姑娘太好了,处处为我们着想,真太感谢你了!”一直把罗淑珍送到门外,看她走远了才回去。罗淑珍回去后很感动,久久地想着这件事。人们为什么这样欢迎我?谁说投递工作是数门牌,没出息,只要能让人们早一天接到亲人的信,早一点看到报纸,知道祖国一日千里的新面貌,自己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给别人方便,不就是自己的最大幸福吗?
一个夏天的傍晚,罗淑珍送信到半途的时候,忽然天下起雨来了,她连忙把没有送完的几十封信用油布包紧,又使劲蹬车前进。当她走到小二条一家住户门口,喊声“收信”时,一位老太太打着伞走了出来,看到罗淑珍浑身都湿透了,但信却是干的,老太太很感动,连忙说:“好姑娘,快到屋里避避雨吧,这天气你们还送信,看淋坏了身子。”“谢谢老大娘,不用了。”“要不,借件雨衣给你穿吧。”“不。没有几家就送完了,再见吧!”她骑上车,转眼就不见了。
海防战士张从义,从报纸上读到罗淑珍的模范事迹后,给罗淑珍写来了一封信,请她找一找七年不通音信的老同学翟福来。张从义所能提供的地址,只是“朝阳门外南城根一带”,但他相信罗淑珍一定会找到。罗淑珍接受了这个委托。她从张从义的诚恳的信里体会到:这个保卫祖国的战士是多么渴望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多么渴望了解首都的情况。她下决心要找到这个翟福来。但是到哪里去找?朝阳门外也不是她的投递范围。“为海防战士找到朋友”,这个信念鼓舞着罗淑珍。她利用业余时间一次又一次冒着酷热,骑车到朝阳门外,找了一条胡同又一条胡同,到处向居民打听,翻遍了派出所的户口簿,可是没有一点儿线索。时间过去了两三个月,但是,翟福来三个字却始终在她脑子里打转,怎么也放不下。有一天,罗淑珍帮助另一个投递员整理信件,忽然发现了一封寄给北京市工会翟福来的信,她高兴的跳起来,连忙打电话给市工会,一问,是有个叫翟福来的,她立刻骑上车子,冒雨赶到市工会,把张从义的信亲手交给了翟福来。就这样,两位七年不通音信的老同学又恢复了联系。
去年,她被分配到一个差错比较多的小组工作,罗淑珍就把自己消灭差错的经验教给大家,并经常和大家一起研究分析发生差错的原因,对出差错多的同志,还进行重点帮助。傅成林1957年一年就发生六十多件差错。罗淑珍发现他在工作时很慌,排信不详细看清楚地址。比如他的段内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他就老把这两个单位的信互相送错。罗淑珍帮助他具体地分析了出差错的原因,告诉他收信人地址和姓名要一眼看到底。傅成林在罗淑珍的耐心帮助下,投递质量提高很快,1958年全年只发生了三件差错,1959年到现在一直没有发生差错。
发现有疑难的信,罗淑珍就和大家一起研究。有一次在排信时,她发现一封信上面写的很清楚是“二十九中”,让别人看也都说是二十九中,但她觉得“二”字和“十九”两字大小不相称,在“二”字上面又盖了邮戳,她怀疑是否“三”字被邮戳盖住了一横,于是找来放大镜,仔细一看,的确是“三”字。
亲爱的读者们,当你们读着远方来信,读着订阅的报刊的时候,请你想一下罗淑珍这样的同志吧,他们朝朝夕夕,骑着车子,冒着酷热和严寒,穿过大街小巷,勤勤恳恳地传递着祖国大跃进的消息,传递着亲人们热情的问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