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阅读
  • 0回复

向北京的乡亲们报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1
第6版()
专栏:

向北京的乡亲们报丰收
本报记者 宋化江
10月底,我再一次访问了黑龙江畔萝北县的“北京青年集体农庄”。这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们,在国家扶助下,抱着建设祖国边疆的雄心大志,用他们的双手在荒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农村。
从煤城鹤岗出发,沿着平坦的鹤萝公路,汽车行驶不到三个小时,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构成的新农村,便出现在眼前。
农庄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女队员在食堂门前,清理萝卜、白菜和土豆子。我在这几个妇女中间,看见了垦荒队发起人之一的庞淑英,她现在是这个大队的副队长。我们谈起这几年的变化,她说,概括起来一句话:用畜力农具发展起来的北京庄,今年实现农业机械化了。机械化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劳力,使这里有条件比较全面地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因此庄稼生长的格外好,获得了空前大丰收。小麦平均每亩收二百斤;大豆还没有脱完粒,据实打实测估算,每亩至少收二百六十多斤。
看到这些令人振奋的情景,使我想起了1955年的情况。那年9月3日,我和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青年们,一同来到这块荒地上,亲眼看到他们怎样开起了第一条犁沟。在过去的三年中,他们把一万五千亩荒地开垦成良田。随着开荒和生产的发展,队员们也逐渐成长起来,变成了有社会主义觉悟、能掌握新的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了。有四十多名青年经过生产斗争的考验,参加了共产党和共青团。
垦荒队员喜欢唱这样一首歌,“庄稼收割了,爱情也成熟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青年们,已经在荒地上安家立业。这些青年在荒地新村里已生下了十几个小孩。我们来到队员刘淑英家的时候,她的产假刚满,正在逗新生的小女孩玩呢。她告诉我们,在荒地上生的大女儿,正在幼儿园里。好客的刘淑英,一面说着,一面点烟倒水,忙个不停。我趁机环视了她这小小的卧室:这间房子里,火炕上铺着整洁的床单,现在虽然刚刚过完秋天,可是已经升起了火炉,从明亮的玻璃窗上,射进了柔和的阳光,屋里分外暖和。
我们坐在炕上谈了起来。当她知道我们是人民日报记者的时候,刘淑英兴奋地告诉我们,她和她爱人李振华都是首都丰台区张格庄的青年。提到家乡,她说:我们这里的同志们虽然和北京不断有书信来往,但是我们这里今年的丰收情况他们还不知道,你们能够把我们的新的丰收喜讯传给他们吗?
(附图片)
“北京庄”的一个幸福家庭——宋洪有、李淑香和他们的大胖娃娃。
本报记者 胡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