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大办工业铲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痕迹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面貌发生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3
第3版()
专栏:

大办工业铲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痕迹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面貌发生巨变
据新华社1日讯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正在以豪迈的步伐继续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面貌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高速度的发展,是今年各个民族地区工业生产共同的特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三十多个中小型钢铁厂和炼铁厂,在9月初就完成了今年全区生铁的生产计划,产量比去年增长六倍多;钢的生产指标也将提前完成。自治区除了钢铁、石油等厂矿外,还建起大型的纺织、制糖、制革、面粉加工等工业,各人民公社也建立一万八千多座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小型工厂。现在,自治区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广西僮族自治区在去年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中,才开创钢铁工业的历史,而今年从1月到8月,自产自用的生铁即达三万八千多吨。不久前刚摆脱“手无寸铁”状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冶金工业已开始从以小土炉过渡到小高炉,并兴建了年产五万吨钢的石咀山钢铁联合企业。自治区的煤炭工业正在飞跃发展,预计今年原煤产量将比去年增长一倍以上。内蒙古自治区今年的钢铁产量,早在8月份就超过去年全年钢铁产量的总和,并且在“小土群”的基础上建立了许多炼钢炼铁的中小型基地。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的钢铁基地——包钢,也已经在国庆十周年开始出铁。甘肃省临夏、甘南两自治州和天祝、肃南、清水等自治县,工业生产都出现了继续跃进的大好局面。
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已开始向各民族人民提供农牧业机械、新式工县和农药、化学肥料等等,有力地支援了农牧业生产。内蒙古的两座现代化的大型机械厂、一百二十一座地方农牧业和通用的机械厂,正在为自治区农牧业的技术改造而奋战。贵州省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以前连个铁匠铺都没有,买件铁质农具要翻山越岭走上好几天,现在,他们炼出了钢铁来武装自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今年头八个月内,就制出了农具和工具一百三十多万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现在兴修水利所需的钢钎和大锤,绝大部分是本地制造的。青海今年所产的生铁,已经用来制出了一批土铁轨和六十多万件农牧机具,及时地供应了当地农牧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机械工人,在今年特大干旱期间,打破迷信,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制出一批水泵、电动机和抽水机等,创造了自治州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有力地支援了农民兄弟的抗旱斗争。从去年10月到今年10月自治州生产出来的钢铁,已制成各种农具二百五十四万多件,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有一件到两件;生产的化学肥料平均每亩稻田三十多斤;制出的农药平均每亩稻田七斤多。
新兴的工业,促使有些少数民族的耕作制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远处云南边疆的沧源佧佤族自治县,建起四十多个厂矿后,佧佤人长期使用的木棒、石斧等工具,已普遍换成铁犁铧、铁锄头,彻底改变了这个民族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普遍使用的“二牛抬杠”和“背斗”,正逐步由新式步犁和各种车辆所代替。海南岛的五指山区也办起了农具厂,黎族人民“牛踩田”、“手捻穗”的落后的耕作方法,再也看不到了。
在工业发展中,各族人民还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建立了自己的轻工业。青海轻工业和手工业产品的品种,由1957年的五百多种,增加到现在的两千多种,火柴、肥皂等七百多种产品已能够自给。
(附图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独山子炼油厂一角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