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为了实现亲人的愿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3
第3版()
专栏:

为了实现亲人的愿望
本报记者 张健虹 陆笑萍 刘健生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成的喜讯,像一声春雷,震荡在五亿农民的心里。仅仅只有四年光景,人们看到这样的巨变,谁能不激动呢?
在这比洛阳旧城面积还要大的工厂场地上,宏伟的建筑群一眼望不到边。那专用线上的运料列车,呜呜鸣叫,八十米高的热电站烟囱,吐着团团的烟云。在厂区,绿树掩映着红楼,中央大道的街心花园和道路两侧,是一片片颜色斑斓的花圃和茂密的灌木……
十九分钟一台拖拉机
在这个工厂里,各车间、各工部、各工段完整得和一个人体一样,相互紧密衔接着,配合着。高度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使这里的劳动,变得分外轻松。铸钢工场的碾砂、拌砂、筛砂、造型、浇铸、落砂、清理等工序都由机械操纵,因而现场上工人稀少,而各种输送带却盘绕如环,一溜溜砂箱随着浇铸的快慢,在滚道上徐徐行进,直到铸件冷却、最后落入地下输送带上,送给有关车间使用,全都不用人工搬运。
全厂的二百二十二条流水作业线,像大小溪流,最后通到总装配线,它们全都按照十九分钟出一台拖拉机的总节奏组织自己的生产。在总装配线上,发动机、散热箱、底盘,都在设计规定的分秒以内,由机械操纵装配。每一台车身装完,那遥隔一条马路的冲压工场,便准时由露天运输带把拖拉机驾驶室壳体送来……于是,一台台大红色玫瑰色的拖拉机在喷漆间穿上漂亮的外衣,挂上了履带,就威风凛凛地跑出了工场,发出隆隆的响声。
武装自己的英雄
在车间里我们看到了数不尽的又高大又精密的机床,这些机床除了苏联支援我们的以外,还有上海、大连、沈阳、济南等地制造的机床。但是那高周波淬火机、龙门铣、马弗炉、冲天炉、转炉、电炉等等一大部分机械化设备,却是“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造的。据统计:全厂90%的设备是国内制造的,其中有20%的标准设备和90%以上的非标准设备是这个厂工人自己武装自己制造出来的。
厂党委发出以武装生产拖拉机的第一线——铸钢铸铁车间为重点加速武装自己的号召后,铆焊组三十多个人,连续苦战十天,把半年才能完成的武装铸钢车间急需的输送带,全部完成了。两千多块七、八米厘厚一米多宽的钢板,都必须用手锤把它的四周弯一道边。他们抡起一、二十公斤重的铁锤,一刻也不停地敲打着钢板,手心里磨起了血泡,汗水浸透了棉袄,但是谁也不下火线。顾胜林在苦干中加上巧干,研究制成了一个冲模,提高加工效率四十倍。在拖拉机厂的任何一条生产线上都有这样的英雄事迹。
与农民兄弟心连心
这儿的工人深切地关心着农村里的每一个变化,农民要求机械化的愿望,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这不仅因为他们肩负着支援农业机械化的使命,而且还由于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到工厂时,他们的父兄、伯叔、邻里向他们说过:“希望你们快点造出拖拉机来!我们最需要拖拉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动力呀!
我们记得,在去年全国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的时候,全厂设备还有40%没有到厂。人们一面修建尚未完工的厂房,一面为了提前在“八一”出“东方红”拖拉机,没昼没夜地艰苦奋战。铸工间没有冲压设备,人们就用手锤敲打钢板,做成了驾驶室壳体,加工大零件没有机床,就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克服了困难。在这个时候,发动机工场的工人朱广富趁假期回到了上海乡下,母亲见面就问:“孩子!我们这里已经公社化了,你们的拖拉机很快就要出来了吧?”这个做发动机转向管“接头”的年轻人,回厂后大干特干起来。他对人们说:“再不努力干,就对不起共产党!也对不起母亲!”过去一天干二百个接头,这时一天完成九百个。他改进了几种工具,将自己负责加工的拖拉机发动机上的八种零件,提高了效率三倍到四倍。
一代新人
祖国的第一批拖拉机出世了。随着,祖国第一代拖拉机制造工人也成长起来了。也许人们很难设想,这些在一二年前刚刚走出学校的孩子,或者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怎么会很快地就登上了这个近代技术的高峰的呢?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吧。制造燃油泵上的呼吸气管——喷油咀,是很精密的活儿,每个零件公差都不允许超过一根头发丝的七十分之一,但是加工这个喷油咀的各个零件的却是一群非常年轻的姑娘。一个是二十一岁的杨惠芬领导的座面组,一个是十九岁的郭巧凤领导的油针组。由于她们在党的关怀和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认真学习掌握了技术,她们负责加工的油针、油针体、止回阀、止回阀座等在质量和产量方面,都达到而且超过了苏联设计水平。像杨惠芬、郭巧凤组这样的事例,在拖拉机厂,只是千万个当中的一例。
祖国的第一代拖拉机制造者,已经随着祖国第一代拖拉机一同诞生,一同成长。但这不过是一个胜利的起点,他们将朝着更加辉煌的前景迈进。
(附图片)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拖拉机总装配线 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