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谈“注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3
第7版()
专栏:读者来信

谈“注释”
尹一耕
一本书,加进一部分注释,是很必需的,它能帮助读者正确地顺利地理解正文,尤其是一些供青年读者看的书。青年阅历较少,知识不多,读一些古典作品,注释就越显得必要。注释的目的既如上述,就应该以方便读者为上乘。近来看到一些书籍,注释多不便于查阅,像前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每篇的注释,都附在每一集的后面,这样就有两种不方便:第一,每遇到一句难懂的句子、故实、引语,必须合上这一页来翻后面的注释,不翻就不容易读下去。在一篇文章中有几个注释,是不能算多的,但这样翻来翻去非常不方便。第二,查找不易。翻注释,在这样例子的书中,并不是一项方便的事,在几十页的注释中去寻找自己所看这篇文章的注释,又须翻来翻去。把这样的两种不同的翻来翻去,说成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不能算夸大吧?
从历来出版的书籍看,传统的注释大致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注在句子的下面。记得小时候读的一些注释的“论语”、“孟子”,就是这样的。这种方法,读起来有不连贯的感觉,用来注释现代的书,也不一定合适,可以不必采用。第二种是注在每页的左边或者下边,过去解放社出版的书,和新近商务印书馆重版的“聊斋志异”,就采取这个方法。这种方法是现代书籍通常采用的,对于读者比较方便。第三种是注在一篇文章的末尾。像一些长的注释,采取这种方法,也还是便利的。第四种是注在全书之后,鲁迅全集的注释就是用的最后一种方法,也是使读者最费力的方法。我觉得我们不妨采用第二种或者第三种方法,或者二、三种合并采用。可能有人觉得这样作,会妨碍正文的完整,排印的美观,我认为不然,书的排印,首先应以便利读者阅读为考虑的前提。
这件事情,在我们社会主义轰轰烈烈的生产和政治运动中,是很不足道的;但读书,终于在我们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出版社编辑部在注释上,也应该多从便利读者方面着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