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棉花收购站的一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4
第3版()
专栏:

棉花收购站的一天
本报记者 王炳奎
住在城市的人,也许认为城市最繁华、最景气了。可是在农村丰收后的棉花收购站,却又是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那里有通往各个人民公社的条条大路,来去穿梭的车辆和牲口,有采购站的日日夜夜。现在,我们介绍的河北磁县成安棉花收购站,就是这千万个采购站当中的一个。
有一天,当朦胧的夜色尚未退去的时候,大地早被喜售丰收棉的人流踩醒了。在通往成安收购站的公路上,大道里,阡陌中,售棉的人群车队络绎不绝,像无数条银龙,驰驱在白浪滚滚的棉海中。骤雨似的马蹄得得声,自行车队杂乱的铃声,人们的高歌哄笑声……在秋高气爽的晴空里飘荡着、回旋着。就在这一天,仅据成安公社不完全的统计,出动的运输工具就有胶轮车、柴车、排子车、平车等各种人畜力车九百多辆,自行车三千一百多辆。至于背棉的筐子,抬棉的担子,实在是难以计算了。参加售棉的人数,达六千八百多名。其中有大步流星的姑娘,也有小脚蹒跚的妇女,有年过花甲的老汉,也有高不过三尺的“红领巾”。南鱼口村的潘清元老汉,六十五岁了,一个人用小车推着二百六十斤棉花。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少推些,他抖抖肩膀,笑着说:“棉花摘得多,少推了哪能运完?随摘随运随入库,这是支书的话啊!”他深深地吸了口烟,接着说:“别看我岁数大,可是有了公社,有了这样的好年景,身上的劲可总使不完啊!”老汉带着自豪的神气,呵呵大笑起来。售完棉花的“红领巾”,蹦蹦跳跳地往回走。
收购站的里里外外,满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和车辆。广场上的棉花,成堆连片。售棉的社员们把自行车放在存车处,大车赶进停车场,给牲口上足了草料,然后走进茶棚,喝着免费供应的茶水,吐着大口浓烟,高谈阔论。喝足水的人们,又走进特为售棉群众设立的食堂,吃起热腾腾的饭菜来。
购棉站主任张连守说,今年收购速度比往年提高三、四倍。过去每天收购四十万斤花,还要忙到夜里十二点才能入完库。今年每天收购一百多万斤,全能收完入完,而收购人员比过去却减少了。
当他谈起快的原因时说,今年广大社员,为了响应八届八中全会的号召,争取丰产丰收,普遍实行了分摘、分存、分晒、分运的“四分”收棉法,因而质量均匀一致,容易定级。推行了会计们创造的快速计算法,工作效率提高四倍多。完全采用了平车过秤,装卸也都快多了。重要的是今年由采购站、搬运工会和加工厂组成了协作组,及时研究解决问题。采购站保证验级、过秤、算账准确,搬运工会保证及时运棉入库,加工厂负责把棉花保管好,组织配合得当。职工们工作认真负责,验级正确,既保证了棉花质量,又能得到售棉代表满意。
张主任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已经四点多钟了。搬运工人们刚回去休息,收购站的职工们也刚刚睡下,西马堤生产队又卖棉花来了。职工张福等三人便马上起床,把棉花过了磅,付了款,让售棉的社员及时回家了。当他们把棉花入好库的时候,已经是鸡鸣破晓了。
来来往往运棉的工人们,仿佛车上装了五百马力的发动机似的,那个猛劲,使你穿过运棉通路的时候,真比穿过北京的长安街、天津的和平路还要担心。别看工人们跑得那么猛,当他们看到路上有落花的时候,便立刻将棉花拾起来。俗语说,吃馍还能不掉渣?可是看看这采购站的里里外外吧,却是那么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搬运工会负责人说,工人们是按件计工,多运多得,拾落地花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是,仅仅10月上旬,工人们就拾落地花四万三千七百多斤。为什么他们宁愿少得工资,去做没有任何报酬的工作呢?亲爱的读者,听听工人薛凤堂的话吧:“不拾起来就要糟蹋坏了啊!少得点工资算什么,保管好棉花又有多大价值哪!”
夜幕降临了,会计在表格里写上了这样的数字:今日共收购籽棉二百万斤。张主任说:“今年棉花空前大丰收,单靠白天收购是不行的。可是夜间验级又有困难,恐怕不准确。为了完成收购任务,便利社员售棉,又能保证棉花质量,收购站派技术员到各生产队去,白天验好棉级,夜间收购就只剩下过磅入库了。过一会,夜战又要开始哩!”
当记者走出收购站的时候,田野辚辚的车声,清脆的鞭声,越来越近了。……
(苗地插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