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农牧业双双跃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4
第4版()
专栏:

农牧业双双跃进
吉林大安县平安人民公社调查
每逢新春佳节,大安县平安乡的农民们便贴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红对联,来表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但是,直到办起了人民公社,这个愿望才开始变成了现实。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平安人民公社在成立后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农牧业空前大丰收。粮食比特大丰收的1958年增产36%。牛、马、羊的总数,发展到二万一千七百多头,比去年增长45%;猪增长了20%;家禽增长了一点八倍。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量也增加了。现已出售菜牛和羊二千三百五十头,肥猪八百口,鬃、毛五万三千多斤。不但超额完成了国家分配的收购任务,还支援外地耕畜一百二十匹、改良种马二十匹。去年畜牧业一项的产值,预计即可达一百一十三万八千元,比1958年增加一点三倍,相当于今年农业总收入的74%。现在,全社二千七百一十二户,每户平均有粮食八千斤,大牲畜四头,羊四只,猪二口,兔四只,家禽十二只。平均每户纯收入可达五百五十元,比1958年增长78%,社员普遍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平安公社位于吉林省的西部,境内有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又有和草原插花交错的耕地十二万亩。解放前,这里野狼成群,兽疫流行,地瘠民贫。解放后,农民分到了牲畜和土地,生产有了发展。但是,到1952年牲畜平均每年也只增长4%。1954年,在农业互助组的基础上,举办了联合牧群、合作牧群和农牧结合的初级合作社。果然不错,1955年牲畜就比上年增长了11.2%。转为高级社以后,开始搞了一些基本建设和畜质改良工作,改进了经营管理,使畜牧业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57年牲畜比上年增长13.9%。群众从体验中认识到集体经营的好处,一致的评论是:“集体化、力量大,‘毛团子’(牲畜)变成了‘铁杆庄稼’。”
改进管理牲 畜膘肥体壮
公社成立以后,公社党委根据经验总结和上级党的指示,提出了“农牧并重、农牧结合”的方针和实现畜牧业“四化”(管理专业化、饲养科学化、无疫健壮化、满怀良种化)的措施。这一正确的方针和相应的先进措施受到大
多数干部和贫农、下中农社员的热烈拥护,全社很快出现了爱畜、增畜、保畜的群众运动,涌现出爱社如家、爱畜如子的“五好”社员一千二百五十多名。
“管理专业化”,就是建立专业管理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实行专群、专责、专人放牧。过去有些社农活一忙,就用老弱劳动力去当替工放牧,大大影响了牲畜饲养工作。公社成立以后,因为集体福利事业的迅速发展,有二千五百多名妇女劳动力参加了农牧业生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农牧业争劳力的矛盾。公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八十处畜牧场,实行了管理专业化。挑选了政治可靠、有放牧经验、热爱畜牧事业、身体健康的社员担任放牧员,组成了放牧大军,做到群群牲畜都有专人管理;推行了“三专”(专人放牧、专人积肥、专人领导)和“七定”(定头数、定畜膘、定繁殖、定牧场、定草料、定畜棚、定报酬)以及“一奖励”的管理制度,畜牧人员能够专职专心爱畜保畜,使牲畜经营管理有了根本改善。
“饲养科学化”,就是建立畜棚,合理分群,推行先进的放牧和饲养制度。社员们说:“过去牲畜住的‘露天馆’,是天大的棚,地大的圈,一遇风雪天,老牛、瘦马难过关。”现在,公社盖成畜棚一千六百六十间,产羔室七十间,打井二十五眼,使80%以上的牲畜住上了棚。在饲养方面也改变了种类、公母、强弱“三不分”的落后状况,做到了分圈管理、分群放牧、分帮饮水,彻底克服了散撒、散放、靠天吃饭的粗放习惯。公社党委把大片草原合理划分为十二个牧场,固定了打草区和放牧区。采取了合理使用牧场的轮放制度,推行了“春放洼塘,夏放岗,秋放阴坡,冬放阳”的放牧方法,克服了乱放现象,也提高了牧草质量。
“无疫健壮化”,就是建立兽疫防治网,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保证牲畜健壮地成长。过去这里牲畜的疫病多,死亡率也高,对于牲畜的发展威胁很大。公社成立以后,办了一座畜牧学校,培养了六十七名畜牧、兽医人员,训练了一百一十四名防疫员,建立了八处兽医站、所,达到公社有站、管理区有所、生产队有防疫员,并且实行了分片包干、巡回检查、定期检疫等制度,有力地加强了牲畜的疫病防治工作。一年来消灭了炭疽、牛肺疫、口蹄疫、羊肝蛭和控制了布氏杆菌、鼻疽、疥癣、猪瘟等疫病。公社化以来,牲畜损失率仅达0.7%,比公社化前降低了73%,基本上达到了四季无疫,膘肥体壮。
“满怀良种化”,就是母畜不空怀,并且用优良种公畜进行配种。过去这里群众有一句形容牲畜繁殖不旺的话:“毛驴失配,马空怀,老牛守寡,羊掉胎。”现在由于人民公社的建立,为提高牲畜繁殖率、加速畜质改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人民公社刚一建立,就用公积金购买了顿河种马、荷兰种牛、新疆种羊等二十头,建立了二十五处人工授精配种站和一处牲畜繁育场,培养了一百九十名配种技术手,采取了外地良种和当地良种、人工授精和本交同时并举的方法,改进了配种技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受胎率,达到了满怀化。
人民公社成立后,由于畜牧业实现了“四化”,出现了马产良驹、羊产四羔的兴旺景象,全社一年来繁殖牛、马、羊六千九百八十头,繁殖率比1958年提高了一倍多,等于1956年和1957年两年发展的总和。
农牧业互相促进
重农轻牧或弃农就牧是农牧地区长久没有解决的矛盾。公社化后,农牧矛盾却转化为农牧业互相促进,实现了农牧业双双跃进。
“要想多打粮,离不开牛马羊”,这是社员们从生产实践的经验中得出的结论。牲畜增多,给农业贯彻执行“八字宪法”提供了有利条件。预计1959年粮食、大豆总产量可达二千二百万斤,比特大丰收的1958年的总产量增加36%,又是一个空前的大丰收。
牲畜多,深翻地多。在翻地时,正值紧张的秋收季节,劳动力显得不足。社里就选出二千二百四十头牲口,用多套牲口、多套犁杖和一副犁杖、两套牲口的办法,边收、边翻,克服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经过四十天的苦战,翻地八万多亩,为互助合作时期(1954年到1957年)总和的十六倍;秋收、送粮也比往年提前结束。牲畜多,粪肥多。社员夸耀地说:“一群牲口就是一个肥料厂。”过去是三年一茬粪,今年一年三茬粪,实现了满粪化和饱粪化。今年的施肥量比1958年增加47%,使沙包、碱片变成了粮食囤。没有大量的牲畜,不仅不能有这么多的好粪,就是有,要运到地里去也有困难。牲畜多,种地多,全公社每个劳动力平均三十二亩耕地。种这么多的地,光靠人力是不行的。公社就调来二千四百七十二头牲口,减轻了人的劳动负担。牲畜多,也增强了抗灾力量。这里是风多、雨少(每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两倍半)的地方,今年夏季一连三十天没有下雨,庄稼叶子都打了卷。社里就把井上的水车套上牲畜,昼夜车水,又抽出一千四百多头牲畜套大车拉水,浇了二万二千亩地。社员们说:“今年丰收是公社发挥了畜力的作用,向老天爷争来的。”
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也是和农业方面的支援分不开的。例如打草是有季节性的,只有抽调大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去打草,才能保证贮备充足的饲料。去年秋天和今年秋天贮备的大量饲草,就是动员全体农业劳动力去打的。畜棚和牧井的建设,没有全体社员的努力和农业资金的支援,也是办不到的。十二万亩作物的秸棵和副产物,大部分可做饲料;此外,每年还给牲畜拨出一百多万斤粮食做精饲料,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根据中共吉林省委调查改编)
(附图片)
黑龙江安达县国营红色草原畜牧农场的羊群 新华社记者 胡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