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一棵茁壮的新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5
第4版()
专栏:

一棵茁壮的新芽
沈青
广西柳城县凤山人民公社和其他的人民公社一样,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发挥了“一大二公”的巨大优越性,举办和发展了一批社办企业。社办企业、社办事业和由公社掌握使用的公积金、公益金,虽然还只是一棵蓓蕾,但它是有着旺盛青春活力的新事物。
新开辟的道路
凤山公社的社办企业,从一露头儿,就给公社社员带来了好处。
这件事,要从公社兴办园艺场的经过说起。
在凤山一带,旧县以盛产沙梨闻名,因此生活比较富裕。公社化以前,附近的许多高级社都想照样多种一些果树。但是,正如社员们当时说的:“果园是座万宝山,宝山好上,难闯‘三关’。”第一是高级社积累的资金很有限,没有钱买果苗;第二是缺乏种果园的技术人材;第三,劳动力有限。
去年秋天,公社成立了。社员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公社成立一个苗圃。公社的“组织规模大,活动范围广”,园艺场的架子很快搭起来了:从南丹大队附近划出了十四里方圆的荒岭,从十个大队调来了八十四名男女青年,从旧县调来老果农谢福田,还派党支部书记文锦林担任场长,又拨给六百元开办费。然而,困难仍然很多。荒岭上草比人高,老虎出没无常;没有果苗,也没有那么多的钱去买。公社党委和社员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仔细地作了筹划,研究了克服困难的办法。各个生产大队的社员们也十分热情,说:“偌大一个公社,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众人抓上一把土,也能塞死一条江。”还说:“公社现在钱少,青年们的伙食费由我们垫支一个月。”场里缺少牲畜和工具,每个大队便送来一头耕牛和一套犁耙。调到园艺场工作的青年们更是干劲十足。岭上草多,他们割了几百担卖了,增加了办场资金;一鼓作气,开出了几百亩荒地,烧了成千担草木灰,老虎也吓跑了。他们又种了几十亩蔬菜,卖得几千元,办场资金绰绰有余了。有三十个青年走遍了附近三个县的荒山野岭,采集了二百多万株野梨树苗。向生产大队收买和收集一些果树枝条,用“单芽嫁接法”,栽下了二百多万株果苗;加上用直播和接枝办法栽种的,共六百四十六万三千多株。青年社员们早起晚睡,辛勤经营。到了今年春天,有一些果苗已经出圃,除去本场移植了六千六百株,供应公社各大队四万五千五百株以外,还卖给外地五万九千九百株。预计今冬明春,又可以出圃一百八十七万株。不到一年工夫,这个只用了六百元现金开办的园艺场,向公社交了一万七千三百五十元的企业利润,自己还置办了价值六千六百二十一元的各种工具和简易机械,并且买了几百本技术参考书。
公社党委在这期间逐步明确了这样的道理:发展社办企业,虽然也需要国家的支持,但是,主要的办法是依靠群众的志气和两只手。
一年来,全公社已经有了十二项社办企业。社办企业包括:园艺场、鱼种场、农具厂、硝药厂、化肥厂、农药厂、竹器厂、被服厂、造纸厂、粮食加工厂、建筑材料厂和孵鸭房。由于这些企业是依靠群众勤俭经营办起来的,投资很少、利润很多。十二个企业的基建投资和生产投资总共才用了三万六千五百三十九元,而现在的资产总值却已经发展到二十四万八千一百零七元,增加了将近六倍。这些不断增长着的企业利润,大量为公社提供了积累。1959年1月到8月,公社积累增长了十万零一千七百二十七元。现在,全公社的社办企业和社办事业的资金总值,加上由公社掌握使用的公积金、公益金,已经相当于建社一年里十个生产大队收入总数的21%。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
生产上的靠山
社办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在凤山公社立下的第一功,就是促进各个生产大队集体经济“百业齐昌”。社员们的评论是:公社有了家底,大队的生产就有了靠山。
这一切,表现在三件大事上。
第一件,用公社积累投资建成了小山水库。过去凤山一带群众说:“旱不得,雨不得,真是扁担没钉,两头担心。”解放后,实现了合作化,群众在一社之内,修了些小型水利,松了一口气;但一遇上大旱,还是不行。有个山坳叫“小山”,筑坝成库,可以使全社半数的稻田成为饱水田。只因需工量大,高级社办不起。公社组织大协作,动员了大批劳动力去修,并且发动社员投资,但是资金还不够,公社党委便从公社积累里拿出九千元,才解决了困难。坝修成了,有了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今年的夏粮,在去年粮食增产31%的基础上,又增产了57%。公社化前,这里一年要从外地调进一百二十六万三千斤粮食,去年由缺粮变余粮,调出五十四万五千斤;今年只是一个夏季,就调出了二百零三万四千斤,比去年全年还增加二点七倍。
第二件,在几次生产的关键时刻,公社用物质、技术和资金帮助生产大队闯过了难关。
春天,早稻追肥需要的石灰缺得很多。公社的硝药厂赶忙生产了三、四千斤硝药,炸开了石头,烧成了六百一十多万斤石灰,每亩田平均放了二百斤。社员们说:“夏粮丰收多亏了硝药厂。”
春末,公社的九千三百多亩甘蔗生了“棉蚜虫”,眼看着就要减收,十分紧急。生产大队的干部给公社打电话请求帮助。公社便把农药厂制造的五十一万斤农药和化肥厂生产的七十万斤化肥拨出。先喷药,后追肥,甘蔗才得救。社员们说:“单干时,有一年甘蔗生虫大减收,哪一家不哭!入了高级社,又闹虫害,人手多的旧县高级社保住了丰收,人手少的大弯高级社就失收了五百三十亩。还是公社好,没有一个大队受损失。”
夏初,正要大搞副业,公社的孵鸭房孵出了七万多只仔鸭,供应给各个生产大队,每人平均得了六只,一下子就促成了一次养鸭的高潮。以后,公社鱼苗场供应了一百二十四万尾鱼苗,又促成了养鱼的高潮。
在今年的前八个月里,农具厂和竹器厂制成了三万多件简易农械、新式步犁、各种车子和铁制竹制的农具。这些农具都是供应得“恰逢其时”。另外,公社还支援给生产大队两万元的周转资金。
第三件,公社的积累促进了集体文化、福利事业的飞跃发展。公社建立以后,共从公社积累里抽出了一万三千九百元作为基金,举办了一所敬老院、一所妇产院、一所卫生院、一所制药厂和五所民办学校。由于公社兴办了文化教育事业,99.5%的学龄儿童都上了学。全公社原有一千九百零一个文盲;现在,其中的一千八百六十三人已经粗通文字了。
帮助穷队赶富队
第二功,是公社促使各生产大队的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穷队赶富队,共同跃进。
二塘和龙田,是两个穷队。二塘最穷,穷在三个问题上:一个是旱,粮食产量低;一个是没种经济作物,收入高的糖蔗,一亩也没种上;再一个是副业经营的少,果园没有一处,鸭子没有一群。在高级社时代,二塘的群众也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修个小山水库要几万个工,而二塘劳动力又少,哪里办得了!水库修不成,总是在插完秧后就抗旱,一直抗到收,哪里还抽得出人来搞副业、种甘蔗?
公社化后,人多力量大,小山水库修成了,二塘大队的社员们心里也亮堂了,立志要赶富队。今春深耕时,全队百分之百的劳动力出工苦战,把稻田深耕七寸。天寒地冻,社员们扶犁的手冻麻了,烘一会火、扶一会犁,也不肯停工。
穷队毕竟底子薄,要赶上富队,还得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其中的一个大头是甘蔗。可是,二塘大队的社员过去从来没有种过,蔗种、糖榨(制糖主要工具)也没有。买吧,蔗种要二千四百元,糖榨要三千三百元,钱不够。马上组织一百多人上山砍柴烧炭,得了差不多一千元。公社从公共积累里提出了五千二百多元支援他们。这是一次有力的支援!大队买了蔗种、糖榨,把甘蔗种上了。有了糖榨又不会安装,也不懂榨法,正想派人出去学,别的生产大队却主动地来支援了:新维大队派人来协助砌熬糖灶,头塘大队送了竹子来盖厂房,旧县大队派来了技术工。人们说:“高级社跟高级社是叔伯兄弟,公社里的生产大队跟生产大队就成为亲兄弟了,哪能不援助!”随后,公社的园艺场又送来了二千株果苗,鸭房送来了一千只鸭仔,鱼场送来了一万尾鱼苗,农药厂送来了一批农药,不仅种上了甘蔗,副业生产也搞得蓬蓬勃勃。结果是:公社建立才一年,二塘大队的平均收入就超过了一般队的水平,接近富队了。全公社的十个生产队里,三个富队每人平均收入是一百零六元一角,五个一般队是九十元二角,二塘大队却达到了九十一元一角。龙田大队的增长速度稍慢,每人平均年收入六十二元,还没赶上一般队;但是比公社化前却增加了十四元五角六分。社员们说:自从公社有了家底,我们腰好像粗了三围。
凤山人民公社立下的这些汗马功劳,是高级社所办不到的。社员们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就越发热爱公社,越发把自己的命运跟公社连结在一起。
(原载广西日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