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中苏友谊之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5
第5版()
专栏:莫斯科通讯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洛阳轴承厂的代表
那是去年春天,洛阳滚珠轴承厂新建的宽敞车间里正在紧张地安装机器,试车声不时地隆隆轰鸣,工人昼夜不息,忙着装修。大跃进鼓舞着每一个工人,大家齐心协力要让工厂提早投入生产。工地的面貌一天变一个样,建筑工程飞快地进入尾声,但是在苏联预订的最后一批重要机器,启运日期杳无音信。这时苏联专家组长伊柯里安尼斯托夫素有的开朗的笑声消失了,他经常沉思、不安,担心这批机器如果及时运不到,就会影响轴承厂的高速度建设。
对中国建设事业的责任感和中国工人大跃进的热情激励着他,使他不能不当机立断,想出办法:“对,不能等,我亲自跑一趟。”伊柯里安尼斯托夫热情负责的精神得到了洛阳厂的全力支持。这样,他就作为洛阳厂的代表出差到苏联催货去了。
伊柯里安尼斯托夫原是莫斯科国家第一轴承工厂的副总工程师,一生中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同轴承生产连在一起的,是个经验丰富的专家。从1954年工厂委派他负责设计洛阳轴承厂并供应机器设备的工作后,他就全心全意投入了中国的建设之中了。
伊柯里安尼斯托夫以洛阳轴承厂代表的身份不辞劳苦地跑遍了苏联中部南部各大城市,拜访了数十个工厂。每到一厂,他总是说:“我们洛阳厂要提前开工,就等待着你们的机器设备啦!”
洛阳厂在建设中途,由于需要临时决定扩建厂房,并要求在1959年生产大型轴承。但是到哪里临时购置大型机器设备呢?伊柯里安尼斯托夫这时正在莫斯科,他在得悉这个决定后立即同三个轴承工厂负责人一起研究,最后决定为了支援中国兄弟,从这三个工厂现用的或待用的这种机床中抽出来分运洛阳厂。仅国家第一轴承厂运出的这种机器就达二十二部。洛阳轴承厂在苏联朋友的热情帮助下按时投入了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机器工业生产。
十月革命节前夕,记者访问了伊柯里安尼斯托夫。他穿着一身褐色西服,上装左襟上别着一枚闪闪发光的五星红旗纪念章。他的大办公桌正中放着洛阳厂赠送给他的一匹骏马雕刻,一边摆着他同中国朋友们的合影大照片。他说:“时间过得飞快,离开中国已经一年多了,我一直非常想念洛阳,想念中国。这一年,你们国家又获得了多大的成就啊!现在谁也不能否认,由永恒的友谊结合起来的我们两国兄弟,正并肩地朝着同一方向从胜利走向胜利。”
只要对中国有利
我国留苏实习生江吉甫和李松涛在脱脂纤维实验室实习时,看到一套十分完备的苏联和各国有关脱脂纤维研究工作的资料卡片,无疑这种资料是很需要的。可是卡片那么多,两个人整整抄上十天也抄不完呀,何况每天都有实习任务。他们两个人翻看了一会就依依不舍地走开了。
不料这个情况被实验室里的一位苏联实验员看见,他立即猜透了中国同志的心思,走过来问中国同志。当他知道这资料对中国同志有用而他们自己又没有时间抄写的时候,立刻表示自愿替中国同志抄写。江吉甫和李松涛谢绝了他这样的好意,因为室里每个同志工作都很忙,怎能随便加重苏联同志的负担呢。以后,江吉甫和李松涛就出差去了,一个多月后他们回到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彼图霍夫把一套崭新的抄写得很恭正的资料卡片送给了他们二人。原来中国同志需要这套卡片的事很快地传遍了实验室,趁江吉甫和李松涛出差的时期,从主任到每个实验员,全体自愿利用休息时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把积累了七八年的卡片,全部赶抄了出来。他们说:“放弃休息时间没有什么,只要对中国有利……。”
他们从小努力学中文
莫斯科第十一寄宿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中文翻译人材的十一年制学校。这里的孩子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开始学习中文。第十一寄宿学校座落在风景幽美、环境安静的郊区。几百个孩子在这里学习、劳动、成长。
这个学校在1956年以前是一所普通中学,1956年起改为寄宿学校,第二年又改为专门学习中文的学校。学校有三百七十个学生。除一年级外,二至十一年级每周都有四至五小时的中文课。校长告诉我们说:“孩子们都清楚地知道学习中文的意义和目的,所以他们都很用功。困难虽多,但是,他们要学好中文的心愿和热情战胜了困难。”
两年来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几百个中文字。学生一般是先学拼音,学会读,然后再认汉字和书写。
为了养成学生说中文的习惯,学校时常用中文举办各种晚会。在晚会上让学生跳中国舞、唱中国歌、演中国剧、朗诵中国的诗等等。这些活动能使孩子们巩固所学过的中文,熟悉中国的情况。
校长和中文教研室主任陪同我们来到正在上课的八年级教室,我们刚踏进门口,学生们就用流利的北京话向我们问好。
这个班虽是八年级,但学中文的历史只有两年,从教员所问和学生所答看来,他们的学习成绩是不小的。教员用俄文问,要学生在黑板上翻译成汉语。教员用俄文问:“你们种了多少棵树?”一个叫娜塔莎的女孩到黑板上去写。她写得虽慢,方块字写得有些歪斜,但是写对了。教员用中文向全体学生问:“你们为什么要学中文”?一个叫托梁的男学生用中文回答说:“我们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
这个学校共有七个中文教员。他们有的是东方语言系毕业的学生,有的曾经到过中国。
我们在一间教室的走廊上看到一张彩色挂图。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中文地名。天安门的图形在正中,插上了小红旗,广东、上海也有小红旗。校长解释说,这是学生自制的与中国各地通信的图示,标上红旗的是已经有通讯联系的,他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红旗标志将插遍每一个地方。
哑人的心意
无线电专业实习生杨朝津到苏联实习还不满一年,但已初步掌握了无线电通讯中最复杂的微波天线设计制作的理论和技术。谈起实习过程的时候杨朝津总忘不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
今年夏天,杨朝津在全苏无线电研究所学习完关于微波天线的理论部分后,下厂去直接掌握微波天线生产技术。杨朝津一个车间接着一个车间的依次实习。一天在波导车间,工人为他讲解复杂的波导制作的一个工序时,苏联同志虽然画了许多图,他还是领会不了。于是车间的许多工人都围拢来献计了。这时杨朝津发现工人中有一位是哑人。但他要为杨朝津解决困难热情丝毫不亚于其他工人。原来这位聋哑工人是波导车间中技术最好的一个。当他知道中国实习生发生困难时,就立即跑过来向大家作手势,表示必须拿出实物来示范才行。这位哑人运用手势、写字和操作表演等各种办法开始自愿帮助杨朝津。虽然天气很热,他自己工作也很多,但他还是抹掉额上的汗珠,想一切办法,在没有语言这样一个重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情况下,使得杨朝津彻底掌握波导生产中像制滤波器电波分波等重要复杂的工序。有时实在讲不通,又碰上车间中没有正需要的那种实物时,他就向领导上交涉,打开仓库带杨朝津到仓库里去看,当他知道杨朝津真的已领会他的意思和掌握了他所教给的技术的时候,他就竖起大姆指,表示由衷的高兴。
(附图片)
莫斯科第十一寄宿学校八年级学生在作中文练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