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可贵的舍己为人精神——观摩湘剧“生死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5
第8版()
专栏:

可贵的舍己为人精神
——观摩湘剧“生死牌”
俞一
“生死牌”是一个大家公认的好戏。最近湖南省湘剧团在京演出的这个戏,经过加工整理以后,比原来的本子的人物更鲜明,主题更突出,场面处理也更精炼明确,因此也更感人。
这个戏是写明朝的一位衡山县令黄伯贤为救民女王玉环,反抗贺总兵迫害的故事。贺总兵依仗权势,是明朝奸相严嵩的干儿子。黄伯贤官卑职小,处在上告无门的处境。所以当贺总兵发起淫威,要借刀杀死王玉环,胁迫黄伯贤顺从邪恶、草菅人命的时候,这位持正义、秉公理、报恩义的黄伯贤,就不得不起来反抗。这样,就构成了这个戏节节紧张、步步迫人的尖锐冲突和悲剧情节。
在曲折的斗争里,我们看到了黄伯贤、黄秀兰、王玉环、秋萍等人物身上的崇高品德,那种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这次改编,对这些人物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丰富。
“公堂”一场,黄伯贤一出场就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县令。贺总兵企图压服他,要他顺从自己,可是黄伯贤心里是镇静的,他觉察了王玉环的冤枉。贺总兵暴啸公堂,迫他用刑,他一次提签放下,又一次提签再放下,第二次比第一次放的坚决有力,理直气壮。是慑服于淫威,还是坚持正义,黄伯贤的抉择是从行动上拒绝了贺总兵的威胁用刑,坚持了正义。演员对黄伯贤的这种情感变化,表现的细致入微,突出了他正直的性格。不愧玉环叫他一声:父母官!在这短促的两次提签的思想斗争中,黄伯贤是作为一个坚持正义的形象站在人们面前的。因此和后来他知道玉环是恩人王志坚的女儿,意欲报恩相救的思想结合起来,统一体现在他力持正义的品德中,就更令人信服了。黄伯贤在公堂的行动,已超脱了原本过多强调报恩思想的局限。改编者和演员,的确发掘了黄伯贤身上更加可敬的品质,是合情合理的。
黄伯贤懂得他自己的处境,他想放玉环逃走,自担后祸。可是黄伯贤的打算并不能免于祸及全家。戏到这里,出现了黄秀兰、秋萍这两个女儿,她们都情愿自己去替死,以救玉环,以保全家。玉环虽也欲求生,但不愿因为自己祸及别人而要求死。三女相争不下,最后以抢板来定谁生谁死。她们的这种情感变化,在“替死”“抢板”两场戏中得到了充分的描绘。舍己为人的精神,同样在这三位女孩子身上光彩夺目,令人起敬。在黄秀兰夺到死牌之后,与黄伯贤相别,以及“判斩”一场,剧作对父女之间最后忍着悲痛,就大义而舍私情的情感,作到了深刻的表现。从黄伯贤判斩时几次不忍下笔,到他点朱笔而昏倒案上,表现了黄伯贤在精神上经历了再次巨大的斗争。这正显示了为正义舍己的那种人民道德的力量在他身上的成长。黄家父女的死别,意味着坚持正义、舍己为人精神的永生。
“刑场”是全剧的最后一场,是悲剧的高潮。在这场戏里,把矛盾更向前推进了一步,展开了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反抗斗争。临刑之时,王父赶到,假犯被发觉,二女赶来,齐声喊冤。原本中三女争着认死的情节,改变成三女不顾生死齐喊冤,控诉贺总兵。这是合乎三女性格的积极的手笔。在贺总兵老羞成怒,更加凶残,要立斩三女的时候,黄伯贤站出来毅然阻止:“且慢!黄伯贤站法场怒发冲冠,有谁敢藐国法屈斩良善!”这些笔墨都使人物支持正义,反对邪恶的精神面貌,得到了丰富和发扬。看来,表面上是贺总兵在那里发威,实际上却是人民的浩然正气通过被迫害者的积极控诉和斗争,充溢了全场,深入到每个观众的心灵深处。
海瑞的出现,使悲剧的遭遇转为喜剧的结尾。海瑞处决了这件事,救了善良、正直、主持正义,反抗恶势力的人们,惩办了贺总兵。他像包公一样,是人民心里创造的支持正义的形象,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大快人心的喜剧结尾,给人们带来了正义一定战胜封建恶势力的坚定信心。从湘剧“生死牌”所反映的这一场激烈斗争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我国古代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和支持正义、反对邪恶的道德传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