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赞美你,少数民族第一代工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6
第2版()
专栏:

赞美你,少数民族第一代工人
本报记者 赵奇 竞明
群英大会上,有两百多位穿戴着鲜艳的民族盛装的代表。他们是少数民族第一代工人,是我们祖国工人阶级行列里后起的劲旅。他们,从正在建设大工业基地的草原和戈壁上来,从刚刚响起机器吼声的深山和高原上来。游牧民族的子弟,现在是驾驭高炉、钻塔的能手;祖祖辈辈的庄稼汉,变成机床旁边的内行;昨天的农奴和奴隶,今天做了国家领导阶级的成员……。在他们身上,新的民族精神正放射出夺目的光华!
来自包钢的胡尔宝音和克拉玛依的卡一霞,1958年才跨进现代化工业的门槛。和群英会上的老英雄相比,算是小兄弟。但是,他们在大跃进中已初显身手。他们回顾自己的成长,总会激情地谈起党的抚育,和汉族老大哥亲切的扶助。
包钢,是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大型钢铁基地,也是培养少数民族现代工人的摇篮。胡尔宝音过去是个喂马的模范,党把他送进了包钢技校,让他们蒙古族学员结业后,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任何一个工种。可是,胡尔宝音不挑不拣,一心要上白云鄂博矿山做个穿孔机手。他想:“在露天矿山操纵穿孔机,整年要经受风吹日晒,最冷的时候气温在零下四十度左右。这个劳动很繁重,是整个铁矿区的第一道重要工序。我是党员,应该到这个最艰苦最需要人的岗位上去。”白云鄂博,是蒙古民族传说中的宝山,开山采宝是蒙族人民多少年来的心愿。胡尔宝音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来到了矿山。从鞍钢来的汉族老师傅欢迎他,关心他,教他理论和操作;他也教师傅学蒙古话。白云鄂博不断在变化,大片楼房代替了蒙古包,新的机械增多了,生产在发展,到处缺少技术人才。胡尔宝音每天书本不离身,下工之后苦学到深夜,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夜晚,他为了研究一个难题,便冒着风雪,走很远的路到师傅家里去。他勤学苦练,很快成为熟练的穿孔机手,创造了台班进尺超过指标25%的高纪录。
卡一霞,是个年轻的哈萨克姑娘。四、五岁上就被妈妈放在马背上,一起去为牧主放牧牛羊。就这样,她在畜群里度过了漂游不定的童年时代。解放以后,她父亲当上克拉玛依储油队的工人,牧羊的哥哥成为钻井队的技术员。卡一霞从哥哥那里听到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戈壁滩、高耸入云的钻塔、褐色的油河、矿区密如繁星的灯光……在她的心里交织成一幅瑰丽的图画。1958年大跃进,成批妇女涌上工业战线,十六岁的小卡一霞藏起自己的红领巾,到向往已久的地方去报名。她个儿高,多报了两岁,就被录取了。从此,红领巾变成“三八”钻井队的红旗手,一年当中三次被评为克拉玛依矿区的模范。卡一霞永远忘不了队里汉族大姐的情谊。大姐们手把着手教给技术,像亲人一样关照着她的衣食起居。今年7月5日,卡一霞第一次独立操作的时候,队长和技术指导都来到她的身边,看见她两手有些发颤,便关切地鼓励:放开胆子干,只要胆大心细,就不会出差错。卡一霞在大姐们的支持下,顺利地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成为全矿区高产优质的旗手。
党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第一代工人,志气豪壮。他们知道,要彻底消除落后和贫困,不能单靠国家和汉族老大哥的帮助,还得自己努力地干。去年8月,广西僮族农家姑娘潘炳英,扛起锄头扁担去开石棉矿。她当时就怀着一个美好的理想:我们龙胜山区没有工业,一定要叫它机器遍地响!万种事业开头难,她初到矿山的时候,一共才有八个伙伴,大家挤住在自己搭盖的小工棚里,合吃一个砂罐煮的饭,她用过木头代替钢钎撬矿,她是矿上首创竹滑道高效排土运石的功臣,第一个学会打眼放炮的女英雄,七次被矿区评为标兵。只不过一年光景,石棉矿上的苗、瑶、侗、黎、僮、汉族工人增加到二百七十多名,八幢楼房代替了那座小工棚,三个大食堂代替了过去的小瓦罐,矿区遍布铁索道,汽车胶轮车来来往往。
在大跃进中,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千万个厂矿,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立起来。第一代工人开创了第一批工矿,第一批工矿又培育着更多的民族工人。去年7月,贵州黔东南二十多岁的苗族庄稼汉罗望青,打听到家乡附近办起了煤厂,这喜讯使他高兴得跳起来。苗家祖祖辈辈都是用柴火烧饭,办起工厂不光是有煤煮饭,还能炼铁炼钢。罗望青瞒着父母,悄悄背起铺盖卷,直奔煤厂而去。儿子突然失踪,急得父母在寨子周围打转,等到把下落打听清楚,老夫妇眉开眼笑了,原来他们和儿子的心思一样,夸奖他干得好。从来没有摸过煤炭的罗望青,一到矿井浑身是劲,别的工人下班了,他还要背运坑木;不会架坑木,就插把斧头在腰上,随时向汉族师傅学。他爱矿井胜过自己的家,大年三十夜晚也舍不得离开。一年时间,他就掌握了快速挖煤和架设坑木的全套技术,在高两米、上宽一米九、下宽二米六的井口里,自己挖煤,自己架坑木,创造了八小时挖进一米七的高纪录。
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工人,揭开了民族地区工业历史新的一页。他们虽然刚刚成长起来,已经表现了工人阶级共产主义的崇高风格。布依族共产党员杨德炎,就是一个敢想敢干的闯将,他冲破重重困难,炼出了贵州省的第一炉钢水。去年4月的一个傍晚,杨德炎从昆明观摩学习回来,刚放下行李便听到消息:厂里准备在“五一”节炼出第一炉钢,但是几次试验都失败了。杨德炎听了又兴奋又焦急,他想:贵州从来不产钢铁,要是这一回炼出自己的钢来,那该多好!他立即勇敢地接受了任务。有的工人问:“连炉子还没影子,你炼得出钢?”是啊!离“五一”只七天了,光是绘图设计也来不及。杨德炎整整坐了一夜,脑子里翻腾着在昆明看到的炼钢的景象,他想:我是个铸造工人,大炉子没指望,先整它个小炉子不行吗?没等天亮,他就匆忙去找汉族师傅冯志银商量。两人一起来到翻砂车间,先在地上揣摩着画图,然后跪着做沙模,这时,厂长和党委书记又派来一个助手,三人连着苦战了整整四个昼夜,终于用生铁水铸成一座小转炉。他们经过反复的试验,在4月29日夜里炼出了第一炉钢水。杨德炎说得好:“哪里有困难,我就到哪里去。”他在厂里,经常主动帮助兄弟车间突破难关,使全厂的生产扶摇直上。他调到贵阳钢铁医疗队当“医生”之后,曾经到十多个工厂传授技术,妙手回春,帮他们医治生产中的“疾病”。
这些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工人,是少数民族人民的骄傲。彝族共产党员戴仁理,把他赤诚的心,和他的全部才智,贡献给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戴仁理1956年从上海学习回到云南不久,便看到苗族弟兄不断向厂里寄来花裙样子,要求供应花布。他接受生产民族花布的任务后,带领三个工人,翻山越岭到苗乡仔细调查了花裙的色彩和图案。回厂试验的时候,没有车间,便腾出洗脸房子当车间;没有设备,便找来废料装配。试验四十多次都没有成功,戴仁理焦急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躺到床上,就像苗族弟兄几百只眼睛望着他,心想:苗家妇女为了绣一条花裙,需要占去几个月的生产时间,离春耕只有一个多月了,按照苗家风俗,她们正等着花裙穿哩!在党的不断鼓励下,他和工人们经过三百多次试验,终于成功,赶印出花裙十万多条。以后,傣、景颇、哈尼等民族人民也纷纷寄来花布样品,要求供应。这些花布的颜色多达五种到十一种,戴仁理又遇到套色花布“搭色”的最大难关。不久,全厂掀起了“抢关键”运动,工人们纷纷在“关键”大字报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包破关键。戴仁理在大字报面前走来走去,连饭也忘了去吃,厂长和党委书记看出了他的心思,亲切地和他交谈。这时,戴仁理的胆子更壮了,他看到最后留下的三十八张大字报没有人签字“包攻”,他一下全部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三十八个最难解决的关键,就包括了“搭色”问题。在党的支持和其他工人的帮助下,经过二十多天摸索,套色中的最大难关突破了,同时还节约了染化料40%,去年为国家节省下十万多元。
英雄的业迹说不完、写不尽。今天,西藏的劳动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派来自己的工人代表,不久以前还用木棒、木锄耕作的佧佤山,也选出了工业战线上的英雄……。让我们赞美你,少数民族第一代工人;赞美你,群英会上代表四十多万少数民族工人的英雄!你们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摇篮里诞生,在大跃进的洪流中飞速成长,你们队伍的壮大,加速了少数民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民族的历史行程!
(附图片)
各族英雄欢聚一堂在愉快地畅谈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