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把每滴油脂都榨出来——介绍四平市油酒厂李川江车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7
第11版()
专栏:

把每滴油脂都榨出来
——介绍四平市油酒厂李川江车间
“全国油脂工业旗帜这个称号是多光荣!我们一定把这杆大旗插得牢牢的。”这句话,是吉林省四平市油酒厂李川江植物油车间全体职工对自己的荣誉的珍视和保持荣誉的决心。
他们的决心变成了事实。李川江代表车间全体职工参加了这次全国群英大会。李川江车间从创造出手工榨油操作法,使百斤大豆出油由不到十斤提高到十三点八三斤,攀登全国最高峰以后,他所在的车间就被命名为“全国油脂工业旗帜”。但是,李川江和车间全体职工并没因此满足,而是更加刻苦钻研,使生产不断跃进,出油率一年高过一年,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共为国家增产油脂六百多吨。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又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实现了制油过程机械化,使出油效率提高到93.94%,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
在1958年大跃进之初,李川江和车间的全体职工,在党的总路线的鼓舞下,干劲倍增,想出很多办法改进技术,使出油效率上升到79.08%。这时,有人认为跃进得差不多了,好像生产再不能提高了。这时李川江却想:“自己车间虽然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但是出油率的潜力还很大,豆饼中的残油很多,如果不榨出来,这是国家的损失。”想到国家受到损失,李川江心中非常不安。因此,他下决心提高出油率,把豆饼中的残油尽数榨出来。可是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出油率呢?拼体力吧,就是把杠子推折了也不会多出油;换新设备吧,又不可能。大家都为这个事着急。一次李川江从报纸上看到很多厂、矿改革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的事例中受到很大启发。他想:出油率不能再高是由于设备的限制,为什么不可以从改进设备方面来想想办法呢?想到这里心里像开了两扇门,这时候党总支也提出“苦战一二年,扔掉大油杠,从技术革新着手来提高出油率”,号召工人自己动手改变手工操作设备条件。党的这一号召给他指明了方向。李川江和车间全体职工,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用土洋结合的办法改进设备来提高出油率的意见。党组织支持了他们的意见。于是,车间工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设备的改革。
油工造机器,开始时确是困难重重。他们不懂怎样搞机械化生产,就组织工人去苏州、旅大、青岛、开原等地油厂参观学习;没有图纸,工人们就边想边画草图;没有钢材,他们就到废品库里去找;工人们还到机械厂学习铆焊技术,自己铆焊蒸发罐。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兄弟工厂的协助下,克服了各种困难,一面坚持生产,一面搞基本建设,终于建成了一座机械化的浸出制油车间。使用这套设备,产量增加了一倍半,每百斤大豆出油达到十六点四一斤,比手工榨油多出三点四五斤,加工量由原来日处理四十吨,提高到一百吨,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油标准。“扔掉大油杠”以后,也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李川江车间几年来所以能够不断跃进,是因为他们能够不断地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补充自己的不足。他们的口号是:“哪里出油率高,就到哪里去学!”前年,全国十九个油厂学习了李川江车间的先进经验以后,提高了出油率,有的还超过了李川江车间,这时他们就细心地研究别人的先进经验。当他听说吉林省洮南油厂采用“单圈有草薄饼”出油率很高的消息时,曾三次派人去学习,并跟班生产,参加实际操作,终于掌握了这个经验。回厂以后,他们综合了学习的经验,根据自己车间设备的情况,研究出“无草单圈薄饼”的操作方法,使出油率从十三斤三两提高到十四斤九两。就是这样,几年来,他们先后到各厂学习了二十七种先进经验,使出油率直线上升,目前出油率最高达到93.94%。
一切从全局着想,热情帮助别人,这种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在李川江车间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李川江常对工人说:“我们车间多出油只是有限的一点,要是全国各油厂都能多出油就是多少万吨的事情了!”因此,当别的单位向他们学习时,他们不论忙闲,总是热情地帮助,并且“一帮到底,不见效果不回来”。有一个时期,通化油厂出油率低,来请李川江帮助。当时正是生产旺季,自己生产很忙,但是,他们毫不迟疑地抽出三名工人,由李川江亲自带领到通化去工作了四十天,为通化油厂改进了软化室,提高了加热温度,提高了出油率。去年他们协助辽源油厂工作时,一面帮助,一面建议改进技术,一共提出五十多项合理化建议,帮助解决了新大豆水分多、出油效率低的关键问题,使出油效率由75%提高到84.44%。
最近,李川江车间积极地响应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号召,并在全国群英会的鼓舞下,又创造了装料快,除罐快,送油快的“三快”经验,把日处理苍耳子六罐提高到十四罐,使残油率降低到1.04%,全车间完成了第三季度油脂产量计划的272%。他们表示笨耗要由过去2%降低到0.5%,成本再降低10%,争时间,争主动,在胜利的基础上赢得新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