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阅读
  • 0回复

从鞍山到包头——记老架工陈启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7
第11版()
专栏:

从鞍山到包头——记老架工陈启荣
去年6月,陈启荣从鞍山到了包头。
当时,同他一起从鞍山启程的还有一百多个安装工人。他们都是鞍钢机装公司派去支援包头钢铁基地建设的。他们之中,数陈启荣的年纪最大,今年五十多岁了;也数他的工龄长、经历多:从十多岁学架工手艺,跑遍东北的鞍山、本溪、大连等地,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人们只要一看他那瘦黑的、起了不少皱纹的脸和一双长满老茧的、有力的手,就知道他是个干过几十年工程的老工人。当时,有些爱开玩笑的年轻工人说:“老陈师傅呀,内蒙古路远、风大,黄河的水凉;你在东北多年,有家有小,生活挺安逸,怎么也想着到那儿去喝西北风、尝尝黄河水?”陈启荣听了笑笑,只作没听见。其实,有谁知道这个老工人胸膛里怀着的是一颗火热的年青的心。当公司领导上动员人们支援包钢的时候,他不甘心落在青年人的后面,争先跑去找领导表示:“……内蒙古地大人少,包钢建设需要人,大高炉等着人去安装,那就派我去吧!……”
是的,包钢建设需要人,包钢也确实是个吸引建设者的地方。哪个有志气的工人,不想为新工业基地砌上一块砖,不想把自己的技术贡献给祖国伟大的建设工程。安装工人们一个个都怀着建设祖国新工业基地的热情来到包钢。他们全都是在鞍山、本溪干过大工程的人;可是当他们来到包头以后,看到新工业基地的建设气魄,也不禁感到吃惊和喜悦。看到这景色,陈启荣兴奋地对人说:“咱们使劲儿干吧,在这地方干工程,一切都是最新的、最大的,有多痛快!你看,再有多少大的工厂,这里也搁得下……”从那时候起,老架工陈启荣更加热爱包钢了。
身在病床 心在高炉
入秋,一号高炉的土建工程进展得很快,安装工人跟着就动手做安装的准备。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安装一台巨型塔式起重机。架工们为了在高炉建设中立第一功,决定把起重机的安装工期从两个多月缩短到一个月,一个个精神奋发、干劲十足。可是,正是这时候,陈启荣遇到了意外的不幸:在安装起重机的时候,由于小组里别的工人同志的疏忽,机械打中了他的胸部,三根肋骨受了伤。于是,他马上被送到医院去治疗。
陈启荣身体坚强结实,治疗不几天,伤势逐渐好转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人虽然还躺在病床上,心却早到大高炉上去了;不等身体复原,他就急着要出院。每当有人去探望他,他就着急地打听高炉工程的进度。同志们都知道他的脾气,只好对他说:由于材料不齐,眼前活儿很少,要他继续安心养病。他听了,总是半信半疑,常常一个人爬到病院对面的土丘上,向工地了望。因为离得远,看不清楚,有一天他索性偷偷地走出医院,跑出去看。走出一里多地,隐隐地看见高炉已经起来小半截了。这一下,陈启荣回到医院又一再要求出院。医生不许可。这天,正好队里的工会主席田荣风去看他,他急得跳脚说:“老田,在这里我一天也呆不下去了。大高炉开始安装,人人都在跃进,我不能出力,还要国家花医药费,这不成了废物……”在他再三要求下,医生只得同意他出院,但是嘱咐他回工地不能多干体力活,要多休息。可是,回到工地,他就忘了,跟着大家一样劳动,别人拦也拦不住。
苦思合理化建议
今年5月里,高炉设备安装工程进入紧张的阶段。斜桥安装好了,下一步要安装主卷扬机。这时包钢党委发出了力争一号高炉提前出铁的号召。这号召像一根火把,把一万多名高炉建设者的热情燃得更加旺盛了。所有施工队伍、各个工种的工人,都投入了紧张的劳动。工程进度不断地向前跃进。炼铁区指挥部要求当时的重点——主卷扬机机座和卷筒安装,在十天内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架工们的身上。而当时摆在架工们面前的困难不少:吊装工具抱子小,自重才十五吨,而卷筒重二十吨、机座重十八吨,起吊不安全;要是加固抱子,又太费时间,工期就得往后拖,十天里不可能完成任务。这样的困难,怎么解决?队里的人都为这事发愁。有一天,陈启荣在工地吃了晚饭,没有回家,一个人跑到现场去,在高炉面前来回转,观察地形,思索吊装的办法。
这时,高炉的炉体已经安装好了,它那高达七十多米的钢铁身躯,像个披盔戴甲的巨人站立在工地中央,在星光下背衬着隐隐的乌拉山,显得十分雄伟壮观。那些高大的热风炉、洗涤塔、除尘器也都巍然耸立在高炉的周围。工地上灯火通明,到处在闪烁着电焊的火光。站在高炉脚下的陈启荣,这时不禁感慨万端:只不过一年的时间,草原上大大变样了,这世界第一流的大高炉眼看就要流出铁水,这真是个大跃进啊!他还记得,解放以前,日本帝国主义者建一座不大的高炉,要用两三年的时间;解放以后,在恢复时期的鞍山和以后在本溪,他也参加安装过几座高炉,那时候他就觉得一座比一座大,一座比一座新,心里高兴得不行。但是,拿它们和现在这座大高炉来比,又差得多了。他还想起党委提出的力争提前出铁的号召,想起平时党支部书记对自己的谈话:“在内蒙古提前建成这样一座高炉,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在跃进,我们的跃进是不能停的……。”
“我是共产党员,一定要克服任何困难,让高炉早流铁水!”陈启荣这样下定了决心。
天墨黑了,暮春的夜晚还略带寒意,陈启荣一个人在高炉下想着吊装的办法,计算着工具、设备的重量和负荷。不知不觉地过了十一点钟,老架工干脆不回家了,跑到休息棚里继续考虑他的合理化建议。第二天一早,他就把自己所想的办法向队领导上提出来,建议在抱子的北面多加一根铧子,南边再立一台链式起重机。这样,抱子不用加固,也能够安全地进行吊装。这个办法经过队领导和小组里工人们的研究、补充,最后被采纳了。施工上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结果十天工期,六天就完成了。
高炉流出了铁水
高炉的建设者们,在施工当中就像这样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们也从克服困难当中不断地取得胜利。到8月里,高炉的安装工程只剩下炉顶设备的安装了。陈启荣和小组里的工人们积极响应党委提出的“确保九月出铁,迎接建国十周年,向毛主席献礼”的新的战斗号召,把安装进度排成了日时计划,按日按小时执行和检查工作。在那些日子里,陈启荣很少离开炉顶一步。当他疲倦了的时候,别人劝他和小组的同志们好好注意休息,他们总是回答:高炉提前出铁是大事,等见了铁水再休息也不迟。这最后的一仗一定要打好!
最后的一仗是炉顶的两个大盖平衡杆的吊装工程。陈启荣在这一仗里,又大显身手。那平衡杆有三米长,重三、四千公斤;要把它吊装到炉顶,抱子吊不上,塔式起重机又不够长,进不去。这又是个难题。这时有些青年工人都眼望陈启荣,希望他出主意。陈启荣果然沉得住气,反复琢磨,提出了一个“步步登高”的办法:在煤气放散管平台下加一根立柱,在平台上安一台链式起重机,先用塔式起重机把平衡杆吊上平台去,然后再用链式起重机接运上去。这个办法确实有效,结果他们提前两天完成了任务。当时,看见陈启荣指挥吊装这项工程的人,无不称赞架工们的办法奇妙。
高炉安装工程很快地结束了。不久,这座大高炉在9月26日流出了第一炉铁水。老架工陈启荣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的前夕,激动地说:“一号高炉能够提前出铁,主要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有党的总路线的指导和大家的干劲。我们绝不骄傲,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大跃进,保证二号高炉建设得更快更好,把内蒙古建设得更美丽!” (胡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