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彝族人民踏上了社会主义大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8
第6版()
专栏:

彝族人民踏上了社会主义大道
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员会书记 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 王海民
从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以来,凉山彝族自治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六十多万彝族人民的地区从奴隶社会一跃而为社会主义社会。全州在两三年内就完成了民主改革,并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建立了一千一百多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已占总农户的88%以上;1958年,又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一批试办的三十三个人民公社建成了。世界上许多民族用了一千多年甚至几千年时间所走完的路程,在这里只用了三年时间。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胜利,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解放前,凉山彝族地区一直保存着奴隶制度。这种极其野蛮、落后的制度,严重地阻碍了彝族社会的发展。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所造成的民族间的仇视和隔阂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因而解放初期的中心任务是加强民族团结,为民主改革创造条件。经过一系列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1956年初自治州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到1958年初全州分期分批胜利完成民主改革。从此,统治凉山一两千年的奴隶主阶级宣告消灭,解放了的奴隶成为社会的主人。
1958年是全国人民大跃进的第一年,也是自治州民主改革全部完成的一年。自治州以彝族人民为主的各族人民,高举总路线的红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高潮。短短五个月中,全州入社农户就由占总农户的47%跃增到88%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化。更加使人兴奋的是: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广大群众。在过去的两年生产建设中,许多地方区、乡和农业社间广泛的劳动大协作,使自治州人民深刻体会到大集体比小集体力量大,因而纷纷要求建立人民公社。他们欢欣鼓舞的说:“党和毛主席指引的道路一条比一条宽,一条比一条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样,第一批试办的三十三个人民公社,就迅速地在这个辽阔的深山里出现了。
大跃进中,自治州各族人民依靠农业社和人民公社的力量,充分发挥了被压抑了几千年的生产积极性,干劲冲天地开展了改造自然、改造凉山的大进军。过去,凉山农业生产是谈不上什么水利灌溉的。然而,从去年春天到今年春天的两次水利高潮,全州出动十万到二十万人,开山劈岭,挖塘修渠,一年间扩大灌溉面积达三十七万多亩,相当于解放以来历年水利建设的总和两倍以上。农业社特别是人民公社在劳动力、畜力、技术、工具各方面的大协作,人力的统一调配,使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布拖坝上的四个乡农民在建成人民公社后,集中人力,一个冬天就修了全长九十华里的两条大水渠,灌田四万多亩,而这在过去是无法做到的。彝族人民打破了过去不积肥、不除草、不捉虫、妇女不犁地等许多陈规陋习,大搞技术革新,从“刀耕火种”一跃而进入开始全面贯彻农业生产“八字宪法”。各种铁质农具和新式工具代替了奴隶时代的简陋工具,精耕细作代替了粗放轮作。今年全州大春作物深耕面积即达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每亩施肥一般达一万斤以上,比去年增加约五倍。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较普遍地实行了合理密植和采用良种。人民公社和农业社办了不少工厂和作坊,修了很多新的道路,推动了凉山工业和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过去,彝族人民从未见过工厂,但这并未吓倒他们。雷波县开始炼铁时只有一个会铸铧的工人,但经过苦学苦炼,迅速增加到一百三十多人。金阳县五个彝族妇女十天就学会了炼钢的技术。
短短三年中,自治州粮食增产一倍多,到去年年底,全州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已有粮八百斤。今年全州虽然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但粮食仍然获得大丰收,总产量预计将比去年增产25%左右,比解放前猛增三倍多。自治州工业白手起家,现在的第一批工业已拥有一百多座初具规模的国营厂矿,两千多社办企业。第一次炼出了铁,生产大量新式农业机具和化肥、农药。部分工业品已可就地生产。今年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工农业总产值的28%以上。原来交通闭塞的凉山,如今道路四通八达。随着生产的发展,小学由八十所发展到五百多所,并新建了民族师范和民族中学,入学人数达六万多人。医院、卫生所、保健站、文化馆、电影院遍布广大城乡。
农业的飞跃前进,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巨大改善,使凉山出现了一片从未有过的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特别是人民公社运动的开始,标志着凉山正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我们深信,凉山彝族人民一定会在不长的时期内,跻于先进民族的行列,和全国人民一道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并肩携手,高歌猛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