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民族花布的诞生 记云南印染厂戴仁理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09
第10版()
专栏:

民族花布的诞生
记云南印染厂戴仁理的事迹
1957年,云南印染厂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和昆明市委的指示,决定生产民族花布,以满足各兄弟民族的需要。
生产民族花布的任务交给了印花技术员戴仁理和其他三个同志。
戴仁理是一个彝族工人。在旧社会,他因为家里穷,七岁就到澡堂作工。一天干十多二十小时,还要挨打受饿。解放了,他才翻了身。1950年初,党送他到工人训练班去学习政治和文化。渐渐地,他懂得了在旧社会工人为什么受压迫受剥削的道理,懂得了工人阶级要得到彻底解放,就要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随着阶级觉悟的提高,1951年他参加了青年团。工人训练班学习结束,党又送他到上海去学印花技术。上海的老师傅教得十分认真耐心,帮助他很快地掌握了技术。当他在上海的时候,厂里领导听说他从旧社会带来的关节炎发作了,马上电汇钱去让他医治。戴仁理回想起在旧社会的生活,那时真是感动极了。他下决心要更加努力学习,决不辜负党的培养。1956年学习结束,经过考试,他达到了七级工水平。回厂不久,他参加了党。
就是这时候,戴仁理接到了生产民族花布的任务。生产民族花布,可是当时在云南印染厂却没有任何有关的生产资料和设备。这真是太困难了。但是,戴仁理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他想的是:党对少数民族多么关怀啊!作为一个民族工人,党又培养了自己这么多年,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它,没有技术资料就去摸索,没有设备自己动手。
于是,戴仁理和同志们出发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访问。兄弟民族热情地对他们带去的图案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把衣服花样主动借给他们,并说自己做一条裙子要三个月到半年,很希望他们赶快印出他们喜爱的民族花布来。那些日子,戴仁理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总好像看见兄弟民族的无数双眼睛眼巴巴地望着他。回来以后,他和同志们就马上进行试验。没有烘缸,就找熨斗代替;没有感光罩,拿凳子装上灯泡代替……但是一连试了四十多次都没有成功。于是,有人有意见了,说他们是“白费盘缠”。戴仁理自己也因为用了不少布和染料没有弄出名堂来,开始犹豫起来。正在这时候,厂领导检查了他们的工作,鼓励他们说:“学手艺总得花点本钱,搞了四十多次不算多,多试验、多总结,终归会成功的。”这些话大大坚定了他们继续试验的信心。于是他们试验一次总结一次,一次比一次有了进步,经过三个多月,一共试验了三百多次,终于摸清了全部工艺过程,印出了民族花布,供应了兄弟民族的需要。
印染民族花布的工艺过程和一定的设备解决以后,还需要大批的技术工人。厂领导又让戴仁理担任了培养技术工人的任务。他用集体讲课、课外辅导、现场实际表演、组织小组互助等方法,同时把自己摸索出的经验编成教材,把技术系统地教给新工人。
1957年底,厂里开始生产套色民族花布,产品搭色问题十分严重,几乎没有一等品。这个问题不解决,成本不能降低,国家损失就大,消费者买到花布也不满意,更不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厂里对这个问题研究了许多次。有的人认为,原因是设备太差,建议添置一台平洗机。戴仁理想,买机器要花七、八万元,而且一下不容易买到。他不赞成这个意见。可是,他也没有想出什么合适的办法。1958年4月,他到昆明市海口区参加了共青团昆明市委召开的技术革新现场会,听到了许多大闹技术革新、解决生产关键问题的先进事迹,他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回来以后,厂里正在发动群众抢关键、搞革新,戴仁理一下就抢了三十八个课题,其中就包括搭色问题。厂党总支书记看见他抢了那么多关键,拍拍他的肩膀说:“很好,有勇气!”接着又指示他说:“回车间去多和同志们商量商量。”当时,在场的一些工人也表示支持他,工人们说:“你搞吧!有什么困难我们帮助你。”戴仁理研究搭色的时候,厂长也来帮助,并提出具体意见。戴仁理就和工人同志一道根据厂长的意见试验,从温度、酸的浓度等方面仔细观察研究,经过二十多天的摸索,发现了是酸洗时间太短,从几秒钟增加到三分钟,搭色问题解决了。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产量提高了,染料减少了约40%,仅去年一年就为国家节约了十多万元。
接着,戴仁理又提出要革新技术五十件。车间里的很多同志看到他在努力革新技术,都来帮助他。在二十五天内,他就实现了十四件,其中,仅是把一个筛筐印花改为两个筛筐印花,就使单色苗族裙子由日产二百二十条提高到三百条。当印花布日产量日益增加的时候,色浆供应不上了。戴仁理就到调浆组召开“诸葛亮会议”,发现色浆供应不上,是因为淀粉浆和龙胶一时难以买到。他提出找代用品的建议,结果,用皂角米代替龙胶,帮助调浆组用面粉洗淀粉浆,解决了色浆供应问题,保证了印花布的正常生产。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厂里一天要印一千多条苗族裙子花布,手工裁布供应不上印花。当时,厂里曾经发动科室部门干部五十多人到车间裁布,还是供应不上。戴仁理看到剪刀是快口,就想到如果使它连续裁布,准能大大提高功效。他到仓库找了些废钢锯片磨成快口,并约了几个工人突击三天,装起了一部“土”裁布机,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戴仁理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回去以后,干劲更大了。3月间,他为了节约淀粉,想出了用白泥代替一部分淀粉的办法。他和小组的同志们终于在昆明郊区小板桥地方找到了白泥,实现了用白泥巴代替一半淀粉的计划,每年可以节约面粉十多吨。4、5月份,厂里抓技术管理问题,车间主任、戴仁理和一些老工人研究了如何统一操作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当时有五、六种不同的操作方法,他们综合了各班各人的操作优点,总结出“三点一线”的操作方法,这项经验在全厂推广以后,花布质量由80%提高到了96%。
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公布以后,云南印染厂展开了轰轰烈烈地增产节约运动。当时戴仁理所在的车间碰到的困难是染料不足,颜色不全,影响着生产任务的完成。有人主张到北京、上海去买。戴仁理想,染料是人造的,难道缺乏染料,就不能想出别的办法?而且眼看就是国庆十周年,一定得想出法子,向国庆节献礼。戴仁理打听到仓库里有些染料,过去不用,是因为牢度不够。他就想,牢度不够是不是可以在操作上多加注意或加点什么助剂来提高牢度;又想到,没有黑色、桃红等,是不是可以采用拼色。他和同志们商量后,大家都鼓励他试试。于是,他就开始了试验。在试验中,他的衣服常被硫酸咬坏,他穿的运动衣也涂得乱七八糟。经过反复试验,从操作上控制,加了助剂,染料牢度提高了。在拼色中,他到花园仔细观察了各种花的颜色,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终于调成了桃红等二十一种颜色。在他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民族花布中,有四个品种被评为全国样品,其中有一半染料就是用拼色拼出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