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挖劳动潜力的好办法 革新生产过程 团结生产队人人献策节约大量劳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1
第4版()
专栏:

挖劳动潜力的好办法
革新生产过程
团结生产队人人献策节约大量劳力
本报讯 甘肃平凉市崆峒人民公社团结生产队进行九项生产改革,节省大量的劳畜力。
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公布后,团结生产大队党组织在社员中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开始,大家都感到没处下手,好些人把增产节约理解成只是生活上的省吃俭用。总支书记王田禄在脑子里打圈圈:怎样把这个运动引导到生产上去?他找到了老农王明,问他:“咱们生产上还有那些地方不合理,怎样改进?”王明顺口回答:“依我看,积肥时不要掺土,把纯粪运上山,这样可以节省劳力。”王田禄受到启发,他想:有道理,这里面大有文章。经过总支委员会的讨论,决定发动群众,人人献计献策,改革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现象。
9月中下旬以来,一个结合当前生产的群众性改革生产过程的高潮形成了。人们边生产,边改革,做什么,改什么。
在革新生产的过程中,全大队提出了一百四十条合理化建议,党组织归纳成为九项:①人畜上地捎肥,回家捎庄稼,来回不空走。实行这项办法,一个月节省劳动日三千多个,畜工一千八百多个。②纯粪上山。廖家庄、任家庄、王家坪等生产小队部分山地离村庄有三、四里路远,当时又正赶上秋种,社员们就边做边改,实行纯粪上山办法,节省了大批劳力。③畜圈上山。在山上挖了九孔窑洞,二百五十只羊和二十四头牛赶上山圈养,这些牲畜到现在已积肥四百多万斤,可供一千亩山地施肥。仅这一项改革,就节省劳动日一万个,畜工二万个。④在山地上就地设场,就地打碾。团结大队社员多住在山下和川里,但大部分耕地在山上,收获季节要从山上往山下运庄稼,又从山下往山上运肥料,路远费工,现在就地打碾,只运粮下山。这一项在今年秋收中,就能节省人工六千五百个,畜工四千二百个。⑤按照居住条件,经过小队之间协商,调整耕作区。全大队五个生产小队,耕作布局很不合理。如王家磨小队附近有二百多亩地,离本队只有半里路,却归一里路以外的街道队耕种;协商调整后,归王家磨队种,从种到收,一年就可节省劳动力四百二十多个。⑥裁弯取直,规划田间道路。大队计划秋收后,修田间道路三条,初步计算今年因少走路,可节省劳动日和畜工八百多个。⑦建立远地耕作站。任家庄生产队有六百九十多亩地在三至五里以外的山上,三百四十亩地在五至十五里左右的山上,很多时间消耗在走路上。大队计划在山上打九孔窑洞,作为耕作点,生产紧张季节,人带上工具和牲口,上山住宿耕种。⑧畜圈旁边打水井。全队十一个饲养室,一室打一井,可以节省担水和赶牲口到河渠边饮水的劳力。⑨这个大队牲畜圈棚只有一个大门,每次从圈中起粪,要从大门出进,出出进进很不方便。现在在圈棚旁边开一个后门,一个进门,一个出门,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这样,每出一次圈粪,就可节省劳力十几个。
团结大队实行了这些改革,就腾出了大批劳畜力直接投入农副业生产,这为明年农业更大丰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