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用机器编竹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2
第3版()
专栏:

用机器编竹器
本报讯 “一把刀,一条锯,两根竹竿做生意”这句描述竹匠的笨重劳动的谚语,对漯河市竹藤厂来说已经不适用了。现在,这个厂七个车间、十六道工序已经使用了机器。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改变了旧的生产面貌。
1958年,竹藤制品的社会需要量大量增加,手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客观的需要。这个厂的党支部召开几次支委会,对当前形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统一了认识,决定要做革命的促进派,自力更生,自己武装自己,广泛发动群众,大闹技术革命。5月间,老技工刘德顺创造了制竹牌的机器,使竹牌的生产效率由日产一百八十个提高到两千个。支部马上就抓住这一事迹,组织职工参观学习,以活人活事教育群众。这样,大多数的职工思想开了窍,普遍认识到:发明创造并不那么神秘,大家都可以当工程师,因而迅速地掀起了“比刘德顺,学刘德顺、赶刘德顺”的高潮。
群众发动起来后,干劲十足,人人都想一显身手,可是从哪里下手,思想还不完全明确。支部又及时作出了技术革新的规划,根据生产中的关键性问题,从锯料、破篾到编织,提出了十七个课题,引导大家以生产为中心,突破一点,一环推动一环。先组织力量,突破锯料这一关。锯料突破后,破篾赶不上,又集中力量突破破篾这一关。破篾突破了,技术革命的矛头又指向编织车间。编织车间突破了编席子机这一关以后,根据相同的原理,编篓子机、编帘子机、编花篮机等,也就接着试制成功。破篾是竹器生产的关键性工序,技术高,费力大,操作时要用嘴咬住竹篾的一端,手和嘴都得用劲,上了年纪的技工牙掉了就不能再干,当时全厂只有二十二人能做,如果有一人请了假,下道工序的六、七个人就会停工待料。破篾机创造出来以后,全厂只要三个学徒工看管三台破篾机就够了,代替了二十多名技术工人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