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巧织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2
第3版()
专栏:

巧织女
在天津国棉二厂,人们亲切地称孙桂珍是一位“巧织女”。
孙桂珍是一个年轻的出色的挡车工。十年来,她不但逐年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而且创造了四年零一个月不出次布的成绩。
1954年,有一回她买了一件上衣,肩膀有一块明显的残疵。她心里很不安,她想这块残疵是织布工人织的,说不定就是自己织的,因为这时她还常常出次布。在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下,她下决心减少次布,消灭次布,虚心向别人学习。
她利用业余时间学,星期天也去找人学,在生产中不断想办法,开始创造连续不出次布了。到了1956年,厂里对棉布的次布规格作了进一步的要求,布面上要求没有一点纱条。怎样做到不溜纱呢?开始时车间里都是用剪刀剪,这个方法困难多,忙不过来,也容易在布面上戳大窟窿。她找党支部委员、生产组长陈万忠研究。陈万忠鼓励她大胆想大胆试验,她摸出了预备梭的纱尾不要留的太长(原来没有限制),不超过梭身长,烂纱摘掉,这样纱尾挺顺,解决了布面有纱尾的关键问题,保持了不出次布。1957年第一季度,遇上一批不好的纱。车间里有人一天要出两匹次布。吃饭时有人说:“用这种纱不出次布,那真是神仙!”她听了也真觉得有困难,心里也害怕,二年多没出次布,现在如不想办法,就不能保持不出次布了。她苦苦研究改进查布面等方法。她原来只查一趟布面。她分析了一下,查布面是眼跟手走,查一趟有许多地方查不到,就增加一次,从底下往上查,克服了困难,不出次布。1958年6月,领导上规定了不拆次布制度,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要比不出次布困难更多。党总支书记顾鸿麟同志对她说:“实行不拆次布了,这是纺织工业一大革新,它的意义很大……一个先进生产者,一个共产党员,要在困难中克服困难。”7月份,她仔细总结了几年来向各种残疵进行斗争的经验,并根据高速化的要求及经常出现跳花跳纱现象,摸索出预防残疵的五查(查经轴、查纬纱、查布面织口、查梭子、查皮结)的经验。8月份,她依然保持全月不出次布的纪录。为了摸索适合高速条件的操作方法,当时她每天夜里研究当天生产问题,等妈妈、妹妹都睡下了,悄悄爬起来,把屋里当车间,假设十二台布机的布面,研究如何巡回。第二天和大家共同研究,仔细观察学习别人的动作。由于党和大家的帮助,她和同志们终于摸到了规律,在1951织布工作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总结出适合高速化条件下的具体操作经验。掌握这个操作经验以后,她的看台能力从十台增到十二台,台班产量由三十一点二一码提高到三十九点七码,同时,下机一等品率由95.59%提高到98.96%。
(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