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利用水力代替繁重劳动 天祝自治县用土法广建水力站,一年节省29万个劳动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2
第4版()
专栏:

利用水力代替繁重劳动
天祝自治县用土法广建水力站,一年节省29万个劳动日
本报讯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人民,用土办法利用水力资源,得到了廉价的取之不尽的动力,找到了解决劳动力紧张困难的广阔道路。全县纵横交错的河流和灌溉渠道上,建立起许多小型水电站和水力站,改制和创制各种土水力机械,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发展了社办工业,支援了农牧业生产。
天祝县位居河西走廊门户,水利资源比较丰富。境内三条主要河流——在浪河、大靖河和金强河的年经流量为五亿多公方,大小支流一百二十条。这些河流过去主要用来灌溉农田。1957年这里建成了第一座水电站,农民幻想中的“夜明珠”变为照射他们现实生活的光辉。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这里的群众解放思想,利用河水渠水作动力,改制和创造了一些水力机具,进一步利用水力。公社化以后,农村办起食堂,加以农牧业生产和社办工业的发展,客观形势需要有巨大的动力。中共天祝县委根据省委关于“五能”(水、风、电、太阳、生物)利用的指示,考虑到当地水利资源丰富的特点,及时向全县人民发出广泛利用水能的号召,坚持土洋并举、以土为主、以社队办为主方针,动员群众大力改革和创造水力机具。在这以后,水能利用的花朵到处开放,全县以水磨为中心织出一幅综合利用水能的灿烂图景。到今年10月,水能利用范围已扩大到磨面、榨油、弹棉花、剥麻、磨水泥、锯木材、碾纸浆、磨滚珠、化铁和发电等方面,农村劳动力紧张问题从而得到缓和。根据目前全县已建成的水电站和水力站的统计(不包括原有旧式水磨),以水力代替人畜力,全年可节省二十九万个劳动日、节省畜力四百六十头。全县新增加的动力达四百六十马力,比全县原有各种动力的机械能力还多四分之一。群众称赞说:“剥麻弹花又榨油,多种生产用水能,造纸锯木磨面粉,有水皆能显神通;农村牧区灯光明,广播频传跃进声,利用水能真正好,幸福生活万年青”。
这个县广泛利用水能的特点是:第一、有水皆用,让大河小渠都显神通。除在水流量每秒一公方到七点九公方的较大河流上兴建水电站外,更充分注意利用支流、毛渠。他们在每秒流量零点十七公方的水渠上修建起四联式水磨,这座水磨较旧式单轮水磨工效提高三倍,利用比每秒流量零点十七公方还小的水,打动一个很简单的水轮滚珠器,一昼夜加工四千多粒滚珠,比用手工制作的工效提高了一百五十倍。第二、推陈出新,大力发展水力站,逐步建设水电站。全县已建成七座小型水电站,拥有经过整修的旧式水磨二百三十四座。其中有十五座旧式水磨只要略加改进,即能加工多种多样产品的动力站。第三、土法先上马,方法多样化。改制和创制的全部水力机具,都是用土办法做出来的,具有制作容易、投资很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效率很高、收益甚大等优点,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需要。人民英雄湖工地利用磨房旧址,在水渠上安了传送轮,便建成一座十二瓩的水电站;造价仅一百一十元;把普通的弹花机的皮带轮改成水轮,成为水力弹花机,全部费用仅三十多元,每日弹花量却比两人两畜的皮带轮弹花机提高两倍多。第四、由简到繁、由低到高,逐步发展,不断提高。在水力机具中,有构造简单的水打箩、水轮滚珠器,也有较完善的自动化箩面器。从技术繁简程度来看,有用石碾碾纸浆的简易工具,也正在建设技术较繁杂的以水为动力的半机械化造纸厂。
天祝县地广人稀,物质资源丰富,而工业底子非常薄弱。大搞水能利用的结果,许多公社的经济发生新的变化。过去很少有工业的地区,现在有了多种加工工业。牧民聚居地区——古城人民公社也利用水能办起锯木厂;黄平川人民公社利用水能办起来的工业,全年产值在十五万元以上。社办工业的发展,使许多农副产品及时得到加工和合理利用。现在天祝各族人民在取得上述的辉煌成绩的基础上,制订了新的水能利用规划,将在今冬明春兴建水力站六十座,水电站十五座,继续扩大水能利用范围。
鉴于天祝这个经验很有价值,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加以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