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数字与事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2
第4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数字与事实
猪多、肥多、粮多
广西兴安县谟川公社大路大队发展猪只生产,全队出现了三多:
养猪多,一九五六年这个大队有猪六百八十一头,一九五七年发展到八百八十四头,一九五八年达到一千四百六十六头,到今年底预计可达到一千七百头。
积肥多,一九五七年养猪积肥三万六千担,每亩地平均三十六担,一九五八年养猪积肥五万八千担,每亩平均四十担;今年预计积肥六万八千担,平均每亩五十四担。
粮食产量多,施肥量逐年增加,再加上其它增产措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逐年提高,一九五六年平均亩产三百六十四斤,一九五八年亩产四百二十斤,今年亩产五百一十斤。
深耕胜浅耕
浙江省金华县罗埠公社沙溪生产大队的第一小队和第三小队,自然条件一样,历年来水稻、玉米、春花产量都不差上下。但是后来第一小队开始了深耕,第三小队没有深耕,两个队的产量就有了不小的距离。
一九五六年秋天,第一小队深耕达到六至七寸,一九五七年玉米、水稻增产了一成。第三小队仍然是浅耕,一九五七年生产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一九五七年第一小队由于坚持了深耕,虽然在一九五八年遭受了较大的自然灾害,平均亩产量仍然比没有遭受灾害的第三小队增产四十斤。
一九五八年全大队都推行了深耕,但是第三小队队长还不信服深耕的好处。他自己种的一丘“试验田”还是耕地四寸,结果虽然采取了其它增产措施,亩产只有一百八十斤。
字字值千金
湖北省沔阳县黄荆生产队有两块棉花试验田,土质一样,自然条件相同,亩产量却相差一倍多:妇女队长张珍元的试验田平均亩产五百五十斤;作业组长胡丫头的试验田平均亩产二百四十斤。
为什么产量这样悬殊呢?原因是一个认真彻贯了农业“八字宪法”,一个没有贯彻“八字宪法”。具体情况对比如下:
土:张的试验田深翻一尺,土层松软,保墒保肥;胡的试验田只翻了五寸,不能保墒保肥。
肥:张的试验田分层施了五百担底肥,又根据苗肥轻、蕾肥稳、花肥重、桃肥狠的施肥原则,适时追了四道肥;胡的试验田只施了二百担底肥,追肥两次。
水:张的试验田在抗旱的时候,按蕾期、花期、桃期分别灌了三次水;胡的试验田只灌了一次水。
种:张的试验田用的是专收专藏的纯种,播种时经过了晒选、风选、药剂拌种;胡用的是杂种,播种时只风选一道,也没用药剂拌种。
密:张的试验田是宽窄行条播,每亩平均三千五百三十株;胡的试验田是等行条播,每亩二千五百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