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国营友谊农场——机械化农场的典型和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2
第4版()
专栏:

国营友谊农场——机械化农场的典型和学校
农垦部副部长兼中共合江地委第一书记 张林池
 国营友谊农场场长 王正林
1954年国庆节时,以赫鲁晓夫同志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赠送我国一个大型谷物农场的全部机械设备,并派大批专家帮助我国建立一个大型谷物农场,以传播大规模开荒的经验和国营农场经营管理的经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这个农场建立在黑龙江省合江地区,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象征中苏的亲密团结。从1954年起,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由于苏联专家的帮助和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斗,已使这片荒无人烟的草原,变成大量生产商品粮和副食品的基地。
友谊农场于1955年开荒建场,1956年正式投入生产。四年多来,为本场、兄弟场和移民共开荒四万六千多公顷(七十余万亩),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耕地六十七万余亩和职工五千多人的大型农业企业了。在投入生产的三年中,虽然有两年受了严重水灾,但是仍为国家生产了粮食一亿四千多万斤,输送给兄弟农场和兄弟地区优良的大豆、小麦种籽一千多万斤。今年全场粮食产量预计可达一亿多斤(除饲料外);全场养猪三万二千头,鸡十八万只,役牛一千九百头,并开始大量生产供应出口和城市需要的猪肉、鸡蛋。仅在今年9月份以前,就交售给国家肥猪二千七百头,供应兄弟农场及人民公社种猪二千三百头,种卵二十八万余枚。在工农业生产并举的方针下,农场建立了四十六个小型工厂。今年工农业总产值预计可达二千多万元。农场从建场以来,年年生产有利,到1958年年底,已上缴利润一百零九万元。今年预计可上缴利润二百多万元。
友谊农场不仅是个生产企业,还担负着传播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培养干部的任务。通过生产实践,许多苏联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由友谊农场进行试验并传播到全国各地。几年来,从祖国最南部的海南岛,最西北的新疆,以及北京、南京等十几个省市,有五千余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学生来场实习和参观。农场共开办过四次机务技术人员训练班,通过生产实践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1958年5月以前,就输送四百六十八名到全国各地国营农场参加建场、开荒等工作。农场还在农业生产间隙派机械和人力到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湖南等省帮助收刈小麦和开荒。
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很大提高。全场已建筑了七万九千平方米的集体宿舍、住宅、食堂和托儿所。九个分场有八个分场安装了电气设备,夜晚一片灯光辉煌。农场设有俱乐部、图书馆,并有业余文工团,流动电影放映队和各种业余体育组织,丰富着职工的文化生活。农场共设中学三所,小学五十七所,入学学生共达七千二百五十人,并有八千余名职工参加业余学校,学习政治、文化和技术。
这些成就,是党的领导的胜利。它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制定的农业发展纲要中所规定的关于开荒和办好国营农场的方针、政策的正确。
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展国营农场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的方针,以及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农场在第一年就完成了国家所交给开荒两万公顷的任务,并在生荒地上当年播种三千二百多公顷作物,收获了三千六百多吨谷物,解决了农场部分吃粮和种子。第二年继续开荒,并播种二万五千四百公顷,除全部解决了农场本身所需要的种子、食粮和饲料以外,上缴给国家二万四千七百多吨小麦和大豆。事实证明,这种开荒、生产、建设同时并进的方法,是一条高速度发展国营农场的道路,是一条多、快、好、省的道路。
农场执行了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但生产的重点是农业。因为农业是发展畜牧事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国营农场如果没有巩固的农业基础,就不可能发展一切事业。根据国家把国营农场做为生产农畜产品、商品基地的要求,多种经营的中心是农牧结合;工业和副业应该根据资源情况来发展,帮助和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友谊农场建立的工业,首先是农业机械所必须的机械修理、零件和农具制造工业,为了适应农牧业发展需要,建立了一批利用农副产品,并能以副产品作饲料的加工工业,这就是米、面、油、酒、糖、食品加工等。此外,还建立了必要的建筑原料工业,如制砖、烧石灰、木材加工等。1958年的工业产值已达到总产值的44%。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正确的。这样可以使农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在劳动组织上,农闲可以大搞工业和副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农忙又可以停下一部分工业和副业,有利于农业突击性作业的顺利完成。多种经营,使资金运用合理,加速资金周转率,并可迅速增加财富,积累资金,保证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仍然能做到生产有利。
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高速度发展生产的主要途径。建场几年来,农场一直是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尽一切可能将生产速度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首先是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提高机械化程度。几年来在苏联专家帮助和职工创造性的劳动中,革新了不少工具。在农业上,创造和改装出播种施肥机、中耕追肥机、汽车自动卸粮、农药拌种机、粮食摊晒机、扬场机、粮食装袋机等。在畜牧业上,建立了饲料加工自动化工厂,猪和鸡的自动食槽,自动饮水器,谷物、牧草、青贮切割三用饲料粉碎切割机等。使用这些机械,使生产效率提高两倍、三倍甚至十几倍。
根据生产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劳动组织,并组织各部门间的互相协作,统一集中使用力量,也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采取这些方法,在友谊农场五分场第二生产队试验的结果,他们在1957年每个农业工人(包括农业机械工人和农工)每年生产粮食八万多斤。就是在1958年前期涝灾、后期干旱,受到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每个工人每年生产粮食四万多斤。今年继续帮助这个队进行试点,采取高度机械化的方法,争取达到每个职工平均每年生产粮食十万多斤的指标。
在生产上依靠党的领导,依靠群众奋战,把大搞群众运动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是办好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机械化的大型国营农场的根本保证。几年来,在大搞群众运动的基础上,学习苏联农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各项管理制度被广大职工所了解、掌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群众运动的逐步深入,全体职工不断发展和改进这些制度,以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如计划管理上的“十日工作不用问”,把任务、定额、要求交给群众,领导干部再跟班劳动,传播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了生产高潮一浪接一浪,并保证了生产正常秩序,具体贯彻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原则,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由于依靠党的领导,克服右倾思想,大鼓干劲,在今年8、9月中,全场又掀起“兵对兵、将对将”的竞赛,先进生产者郝焕文、崔少华事迹突出,旗帜鲜明,成为广大职工学习、追赶、超过的目标。
几年来,友谊农场就是坚决依靠党的领导,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依靠群众奋战,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