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3
第3版()
专栏:

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
太原铁路局介休工务段段长 段德林
介休工务段负责养护维修太原铁路局南同蒲铁路北起榆次南止临汾共长二百四十公里的线路。这一段线路位于太行山地,穿越汾河峡谷,依山傍水,弯急坡陡;而且原来是窄轨,修建标准很低,经1956年初拨宽后,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线路上轻、老、杂轨还占三分之一。
这段线路条件虽然差,却是山西省的一条主要经济命脉线。它担负着晋中外运的繁重运输任务。大跃进以来,这段线路运量激增,车次加密,轴重加大,而线路的养护维修力量很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展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技术革新运动,实现养路半机械化,就成为保证列车高速、平稳、安全地不间断地运行的唯一出路。
当时,太谷养路工区的梁生才小组已经创造了全国第一台半机械化捣固机。介休工务段抓住这个典型,通过太谷现场会议,广泛地发动了群众,提出响亮的口号和明确的方向:“人人献计,个个献宝,把养路的起、拨、改、扒、填、夯、拍、捣八种工具全部实现半机械化”。但是,在运动初期,也有些人思想不通,对半机械化不感兴趣。有的说:“这叫啥机器?土里土气没意思,不改就不改,要改就机械化”。有人认为半机械化是暂时的,甚至说是“浪费”,采取消极态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务段领导上组织了一次鸣放辩论,学习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有力的驳斥了这种错误观点。当时,有些技术人员迷信书本,认为工人搞不出什么来;而有些工人也认为自己文化低,不懂科学,哪能发明创造?介休工务段利用梁生才小组的典型事例,进行了教育,破除了种种迷信思想。广大群众就这样从思想上发动起来,纷纷献计。为了迎接这个献计高潮,介休工务段又采取了“一人献计,大家鉴定”、“分别缓急,集中突破”、“重大建议,带卷
下乡”、“技术人员分项负责”等办法,迅速处理、鉴定、试验了上万件的建议。新工具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仅1958年7至9月份即创造各种形式的新工具四十二种,一千一百二十五件。这些新工具分别采用了“杠杆”“滑轮”“斜坡”等机械原理,使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新工具创造出来后,接着掀起了大量制造和推广新工具的高潮。在数以千件的工具制造中,又坚持了“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自制自使”的原则。段内三十九个工区都建立了“小土群”工具制造厂。群众自己垒起小烘炉,没有风箱就从自己家中拿,没有铁工就自己寻师访友学技术,缺乏材料就开展了献料运动。一个一个的困难都得到解决。
半机械化实现了,但并不等于万事大吉了。一方面,大量新工具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创制出来的,难免有些粗糙,需要不断的提高。因此,介休工务段发动群众对新工具进行了群众性的鉴定工作,使新工具更臻完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工具改革后,原有的生产组织、作业过程、工时定额、操作规程大都不相适应了,要求经营管理工作迅速跟上去。介休工务段针对这个新的情况及时加强了管理,使半机械化的成果得以巩固。
介休工务段加强基层管理,首先从查定工时定额入手,以便在使用新工具的情况下紧密工序,正常的组织生产。查定定额的作法是:“专业查定与群众查定相结合”,“查定技术高的与查定技术低的相结合”,“查定与统计相结合”。群众参加查定并对查定的结果进行讨论,是查定中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方法。经过查定,重新制定了九十六项新定额,新定额施行后,又反过来促进了工具的再改革,如太谷工区就又创造了新的拐把扒渣机。
工具改革后缺乏一套适合于新工具的操作规程,阻滞着工人迅速掌握新工具的技术。介休工务段在查定工时定额的同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查定工时定额时,分析了效率高低不同的原因,归纳了先进工人的操作方法,经过取长补短,去粗存精,总结成一套单项作业要领,订成规程,并提练成工人易学好记的简短口诀,给落后赶先进,从技术上找到了门径。在深入贯彻单项操作规程中,介休工务段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边干边学的火线练兵运动,比武选拔能手运动,示范表演,师带徒等等。练兵鉴定的结果有89%的工人合了格,二百零三个新工人达到三等养路工水平,并涌现出五十名单项操作能手。
由于实现了养路半机械化,现在介休工务段养护的线路做到了轨面平坦,方向园顺,路容美观,水沟畅通,标志齐全,无高低接头,无腐朽的枕木群,使行车速度提高了42.4%。我们有决心把铁路养护得更好,让跃进列车滚滚向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