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煤矿生产组织上的革命——四、八交叉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4
第3版()
专栏:

煤矿生产组织上的革命——四、八交叉作业
各种生产组织必须适应各种行业的生产特点,才能推动生产。煤炭工业生产组织的特点是:产品单一、多工种、多工序、多工具和工作场所不断移动前进。长期以来,在煤矿企业的生产组织上,普遍采用着三班作业的制度。各班之间、各工种之间、各工序之间基本上是单行作业,生产间隙长;每天二十四小时内,最多只有十六小时进行采煤。再从一个班的工作来看,由于班与班没有交叉作业,因此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交班、接班的工作;每次接班后,又要做一段采煤的准备工作,如运坑木、打炮眼等。再从生产过程来看,各工序和各工种的工作量大小是不均衡的,有的工作量大,需要人多;有的工作量小,需要人少。例如打眼、放炮和割煤工作量小,需要人少;攉煤、支柱和移动电溜子工作量就大,需要人就较多。当打眼、放炮和割煤的时候,占二分之一以上的攉煤工就无事可做,只有等到割了煤,放了炮以后,才去攉煤。攉煤时,由于工作量大,劳动力又感不足。
“四(班)、八(小时)”交叉作业的生产制度,是在原有劳动力和设备的基础上,将三班划分成四班:每班的工作时间仍为八小时,班与班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作业时间。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煤和准备工作可以交叉进行,即不等上一班采完煤,下一班就提前两小时下井,进行采煤的准备工作。当上一班工作到八小时要上井的时候,下一班的准备工作已经在交叉作业的时间内完成了。这样,就基本上可以做到连续出煤。除个别工序(如移动电溜子)每天需要占去三到四小时之外,每天出煤的时间可以达到二十小时左右,比三班作业增加六小时以上,大大的利用了空间,提高了工时利用率,使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和机械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一方面可以在各工序、各工种之间,最大限度地进行交叉作业,如采煤与放落岩石顶板交叉、移动电溜子与放落岩石顶板交叉、打眼与攉煤交叉等;另一方面,又适应各工序、各工种工作量不均衡的情况,在劳动力上进行调整。这就提高了煤炭产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根据今年淄博、阳泉、开滦、抚顺等煤矿推行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淄博夏庄矿在4009采煤工作面推行后,月产量由原来的五千八百二十九吨提高到一万零七百一十五吨,提高了83.8%。阳泉卫星采煤队推行后,月产量由原来的九千六百一十六吨提高到一万五千四百六十四吨,提高了61%。抚顺胜利矿五采区推行这一经验后,日产量由原来的四百六十五吨提高到六百三十吨,提高了35%。由于工作面产量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现有几个单位的情况来看,生产效率一般都提高了15%到35%,原煤成本降低10%到15%。如阳泉卫星采煤队每人工作效率由原来的五点六五六吨提高到八点一五六吨,提高了44%,每吨原煤的成本由一点六七元降低到一点三七元,降低了18%。
推行“四、八”交叉作业的另一个重大的优点,是能够更好地使职工有劳有逸,经常保持充沛的革命干劲,为持续高速度发展煤炭工业创造重要条件。煤炭工业笨重体力劳动较多,除了采煤工作面正常的作业时间以外,下井以后,由井口到采煤工作面,还需要走一定的时间。而且随着矿井生产年限的增加和巷道的不断延长,往返走路的时间也逐渐增多。为了缩短工人在井下走路的时间,各煤矿企业虽然积极改善了矿井的运输条件,但只能缩短到一定的限度。实行“四、八”交叉作业后,由于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改变了前松后紧不正常的状态,建立起有节奏地均衡生产的秩序,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有劳有逸。同时,由于增加了班次,每班工人每天在井上有一定的时间见到阳光和有一定的夜间睡眠时间,有利于工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实行“四、八”交叉作业的地方,都得到了广大工人的热烈赞扬。工人满意地说:“实行‘四、八’交叉作业,觉睡得足了,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也多了,上了班,干劲更大了”。由于工人有了充足的休息时间,精力充沛,因而病假大大减少。根据几个单位的统计,出勤率一般都比过去提高了5%到10%。
实行“四、八”交叉作业,更有利于加强班与班之间的团结和进一步发扬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精神。在煤矿生产中,如果一个生产环节脱节,就必然影响各个生产环节。因此,各生产环节之间,各工种之间,各班(组)之间,必须互相支援,密切协作,互相创造条件。“四、八”交叉作业,密切了班与班、人与人的关系,更便于互相了解,互相协作。在交叉作业时,因为人员较多,力量集中,更便于集中优势兵力解决某些困难的问题。如抚顺胜利矿五采区一班运坑木,距离有四百六十米,需要八个人工作三个小时,如果不能迅速及时地把坑木运到,就直接影响生产。这单靠一个班的力量完成任务是困难的。实行上下两班交叉作业后,就可以集中力量一次把坑木运来。有的工人说:“现在不分你我了,插手就干”。
“四、八”交叉作业在煤矿生产中,还是一个新的工作方法。目前它虽然只是在部分企业中开始采用,而且为时不久,但已充分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很有必要在煤矿企业中大力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