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沿着“从土到洋”的大道前进——记安徽省阜阳专区山金家煤矿的成长和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4
第3版()
专栏:

沿着“从土到洋”的大道前进
——记安徽省阜阳专区山金家煤矿的成长和发展
“两条腿走路”的胜利
“没有两条腿走路,就没有山金家矿”,这句话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安徽省阜阳专区山金家矿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山金家煤矿是在去年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中办起来的。这里原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荒僻山村,当地农民连煤窑是个啥样也不知道。可是,到去年年底,这里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年产十万吨的小型煤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向国家要资金,成为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典范。今年1到9月份,这个矿已给国家生产煤炭六万七千多吨;全员效率提高了四倍多;每吨煤的成本降低了81%;劳动力减少了72%。他们一面生产,一面建设两对洋法生产的小型矿井。其中一对年产五万吨的矿井已于10月份投入生产;一对年产十五万吨的矿井预计在今年12月份建成。
由土到洋路子宽
山金家煤矿的成长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建矿过程中,他们与形形色色的右倾保守思想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在对待小型煤矿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人认为“要开煤矿就要洋机器”,“土法不如洋法先进”;另一种人则认为:“有土就有洋,洋法也是土法来的”,“今天有了土,明天才有洋”,“由土到洋是逐步发展的,而不是一步登天”。山金家煤矿的广大职工认识到:如果采取前一种做法,就只有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材料,要机器,要技术人员,而国家又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解决。毫无疑义,采取这种做法就不能争取时间,赢得高速度,就不能满足国家对煤炭的需要。因而,他们采取了自力更生,先土法上马,后洋法改造的做法,开始完全采用土法生产,然后经过广大职工不断的创造和革新,对提升、通风、采煤、运输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了改革,创造发明了电动的木制绞车、电动木制扇风机和木制皮带运输机等,沿着由土到洋的道路,逐步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
1月份这个矿的职工人数达八千三百人,仅生产煤炭二千四百九十吨,每吨煤的成本高达七十二元多。到3月份,产量就提高到一万吨,比1月份增长了三倍还多,劳动力减少到四千三百人,减少了近一半,在财务方面也由亏损转为盈利。
哪里活重改哪里,哪里人多改哪里
矿党委提出了“哪里活重改哪里,哪里人多改哪里”的口号,首先确定以改革劳动强度很大的磨车为技术革新的中心课题。群众响应矿党委的号召,提出了试制电动木制绞车的建议,在矿党委的支持下,5月16日全部试验成功,使绞车提升一次所需的时间由六分钟缩短到一分半钟;每次的提煤量由二百市斤增加到六百市斤;过去使用人力推磨车每小班要十二个人,现在减少到一个人,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在提升方面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以后,井下的装车、采煤又跟不上去,成为生产中的薄弱环节。矿党委又发动群众对井下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改革。把人工装车改为自动箕斗装车;把人工打眼改为手摇钻打眼;把巷道中的人工运煤改为木制皮带运输机运煤。这些都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起了很大的作用。
既抓生产又抓生活
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逐步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建矿的时候,工人住的是茅草棚,后来,矿党委从矿工中挑选了会烧砖、烧瓦、烧石灰的工人和木匠,组成了建设队,自己解决材料,自己动手修建房屋。目前,他们已修建了四百二十多间宿舍、三十多间商店,还修建了一个能够容纳一千五百人的大礼堂,食堂和澡堂也一应俱全。矿工们都满意地说:“我们真正是以矿为家、以煤为业,要啥有啥了”。
最近,山金家煤矿的工人决心反透右倾,鼓足干劲,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生产煤炭十万吨的光荣任务,继续沿着党所指引的“洋土并举”、“从土到洋”的康庄大道前进。
(附图片)
地方中小型煤矿产量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