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绿洲红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4
第8版()
专栏:公社千秋

绿洲红星
王玉胡
9月,天山北麓的人们已经穿上夹衣,草木也开始雕零;可是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却仍是一片盛夏的景象。那密集挺拔的参天杨,那开满银花的棉田,那果实累累的葡萄园,那散发着芬芳的瓜地,全都是一片翠绿,没有丝毫秋意。尤其是棉花,差不多都摘过二遍了,棉株上仍在开花结铃——据说,凡是9月初旬结下的棉铃,都能发育成熟,在霜前开绽。吐鲁番啊!你真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宝地!
就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来到了吐鲁番五星人民公社。这个公社与县城紧邻,包括原来的吐鲁番镇和六个农业乡的四十三个高级社,共五千九百五十六户,三万二千四百一十六人(主要是维吾尔族),其管辖范围几乎占了全县西部的整个地区,是全县最大的公社。公社机关所在地雅尔湖,是吐鲁番有名的绿洲之一。这一带土地肥沃,渠水纵横,一个个的村庄全都遮隐在参天杨和果树的绿荫里。
这一带对我并不陌生,早在新疆解放初期,我就曾在这里参加过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之后又曾数次来到这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几乎都很熟悉。可是自去年9月公社成立到今年9月,这短短一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却使我有点不太认识它了。看!那尘土弥漫仅能走一辆牛车的大道,已变成宽阔平坦的鹅卵石公路;那错落不齐墙垣相隔的小块土地,已变成平整连片一览无余的大块棉田;那低矮寒怆的土屋和围墙也部分拆除,代替它的是新修的工厂和住宅;那绿洲之间的戈壁和沙漠也穿上了新装,到处是一片片新垦的农田、幼林和葡萄园。变化尤其显著的还是这儿的人们,他们一个个衣装整洁,谈笑风生,仿佛每一时刻都浸润在节日的欢乐气氛里。妇女们差不多都穿了五光十色的绸裙衫,披了鲜艳夺目的花头巾。当她们出现在开满银花的棉田和果实累累的葡萄园时,真若锦上添花,把整个田园点染得像一幅万紫千红的图画。是的,这的确是一幅图画,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画幅上不但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着人们崭新的精神面貌。正像当地维吾尔农民所形容的,这是用“人民公社这支金铸的神笔”画出来的。
这个公社正式成立于去年9月10日。像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而且又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这是否像某些人所说的是由谁凭主观愿望“轰”起来的呢?我们最好用公社主任肉孜同志的话来回答。他说:公社的诞生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当婴儿离开母体向世界发出第一声呼喊的时候,只是发生在转瞬之间,可是婴儿本身却早已在母体中孕育成熟了。肉孜同志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是首先从水的情况讲起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促使公社诞生的更早的一些因素。
这一带也像新疆许多地区一样,终年不雨,水少地多,所有的田园全靠人工灌溉。这一带的水源主要靠坎儿井,这是当地农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根据地势、水文等特殊情况创造的一种地下水道。这些地下水道最长的达三十余公里,最短的也有数公里,一般则在十公里左右,中间有无数深达几十米的井洞联接。这些地下水道流出地面以后,便在广阔的土地上构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灌溉系统。全公社共有坎儿井二百四十五道,如果把每道坎儿井平均以十公里计算,它的总长度则达二千四百五十公里,这简直是一条奇迹般的地下长河!像这样浩大繁复的地下水道,当地农民所支付的劳动和血汗可说是无法计算的。但是,新疆解放以前,所有这些坎儿井和灌溉系统几乎全部把持在几个大水霸和大地主的手里。
解放前这一带的租佃关系主要表现在水上,而不是土地。这样,少数几个大水霸和占有水的大地主,便完全操纵了广大农民的命运。他们不但用高额水租盘剥农民,还随时用各种名目进行敲诈。如果他们想霸占谁家的土地,只要把闸门一关,就可垂手而得。农民们为了不致饿死,只得忍气吞声,小心翼翼地供奉着这伙老爷。可是,即使这样也是朝不保夕,随时都可能陷入绝境。
肉孜同志所以提到这些往事,主要是想说明这一带农民的命运早就联结在一起了。那些由大水霸和大地主们所占的灌溉系统,特别是那些打破乡界、区界的灌溉系统,就是这种共同命运的锁链。也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在新疆解放初期的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中,当地农民也曾打破乡界、区界进行了联合斗争,全部剥夺了那些大水霸和大地主们的水和土地。分配胜利果实的时候,就曾有人主张分地不分水,特别是那些打破乡、区的界限灌溉系统,主张应由乡区统一管理和调配。但由于当时的革命任务不同,由于要照顾广大农民长期以来的私有习惯,这些水还是分给农民和各个村庄了。
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分给许多农民和若干村庄,就像一个整体被分得支离破碎一样,尽管在水的管理和调剂上有了很大改进,农民的私有观念也日益淡漠,可是人们还是经常为水引起纠纷和争吵,水的浪费很大。农业合作化以后,个人之间的纠纷和争吵倒是没有了,但是社与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各个社对水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矛盾也就越发突出地表现出来。为了彻底解决这一矛盾,早在1955年,原来的五星、光荣、自由、红旗、幸福等十二个农业社,就曾提出了并社的要求。因为领导上“怕大了办不好”,没有批准。生产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领导上顾虑重重,但是到了第二年(1956年)又有九个高级社把冬麦种在一起了。又是由于没有批准,只得分开。
经过1957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两条道路的大辩论,特别是1958年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公布,广大农民的觉悟和劳动热情空前提高,随即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生产大跃进的浪潮。如果说几年以前人们就曾在某些方面感到高级社已经在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在这种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就越发感到高级社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了。这不仅仅表现在水的利用上,而且表现在保证和促使生产发展的各个方面。比如:这一带经常遭到风沙的侵袭,要使农业生产高额而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根除这一自然灾害;这一带是经济作物区,在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同时又要做到粮食自给,就必须有计划地去开垦新荒;这一带耕作技术很落后,要彻底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进行全面技术革新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这一带地区辽阔,蕴藏丰富,要想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就必须全面发展。但是所有这些,都是原来的高级社所不能做到的。于是打破高级社的界限,在更大范围内联合起来,便成了广大农民迫不及待的要求。他们在酝酿并小社为大社的同时,又开始了较之过去规模更大的联合开荒和兴修水利的行动,并且普遍实行了三化:吃饭食堂化、孩子托管化、缝纫集体化。
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联合起来的要求尽管是这样迫切,而且也开始这样做了,但是究竟大到什么程度,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又该怎样解决,仍在研究探索之中。这时,人民日报恰好介绍了全国办的较早的几个人民公社,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深深爱戴和信赖的毛主席又对这些公社给了极高的评价,之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又对倡办人民公社正式发出了指示和号召,于是这儿的人们就像获得了一把万能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仿佛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都兼容并蓄地包括在这个广阔的天地中了。它不但解决了人们正在研究探索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也为人们展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人们怎能不欢欣鼓舞,怎能不纷纷响应呢!让我们用两句古老的维吾尔谚语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衣襟只能遮住自己的眼睛,
却永远遮不住高空的太阳。
当葡萄和瓜果成熟的时候,
你不伸手它也会自己落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