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把群英会先进经验迅速传遍全国 鞍山代表向十多万人汇报上海等地代表到天津“送宝传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5
第2版()
专栏:

把群英会先进经验迅速传遍全国
鞍山代表向十多万人汇报上海等地代表到天津“送宝传经”
新华社鞍山14日电 出席全国群英会的鞍山市代表,13日下午参加了在人民礼堂召开的出席全国群英会代表向全市人民汇报广播大会。鞍山市有十多万人听了他们的汇报。
13日中午,当载着代表们的火车徐徐开进鞍山车站的时候,欢迎的人群中响起了一片奏乐声、锣鼓声和鼓掌声。老英雄孟泰、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炼钢能手李绍奎等全体代表,刚跨出车门走上站台,就立即被欢迎的人群团团围住。人们争相同他们握手问候。
在汇报广播大会上,带队去北京的中共鞍山市委书记赵敏,汇报了参加群英会和学习全国兄弟单位先进经验的盛况,传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他们的殷切希望。鞍钢第一炼钢厂炼钢能手李绍奎汇报说,他们在群英会上学习了上海、重庆、大冶等兄弟钢铁工业企业的代表介绍的先进经验和各地小高炉、小转炉、小平炉的先进经验,并且表示要认真推广这些经验,保证全面超额完成今年的钢铁跃进计划,同时为明年的生产继续跃进作好准备。出席群英会的代表、初轧厂轧钢能手孟庆春,矿山设计院助理工程师曾肇祥,辽阳棉纺织厂技师王绍增,立山区三八粮站营业员孙颖等,也先后在会上汇报了学习全国兄弟单位先进经验的情况,表示今后要带头开展“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鞍山市市长李维民在大会上代表全市职工和人民向英雄们表示了热烈祝贺。他希望代表们把大会上取得的各项宝贵的先进经验,迅速传播到各行各业去,并带头深入开展“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保证作到今年的生产建设满堂红,并为明年第一季度的生产建设开门红作好准备。
新华社天津14日电 出席全国群英会的上海、吉林、山东、云南等地的十多名先进生产者,11日到天津“送宝传经”。这些先进生产者是机械、纺织、印染、炼钢等行业的生产能手。他们受到了天津市职工的热烈欢迎。
机械行业的先进生产者在天津拖拉机厂作了精采的技术表演,全市有四百多名机械工人参观学习。强力切削能手、上海机床厂车工朱大仙,在拖拉机车间表演了强力切削的操作方法,给他当助手的曲轴小组工人史万福,聚精会神地记下了他的经验,准备贯彻到生产中去。上海锅炉厂搪工李福祥表演的无孔套丝操作法,打孔套丝二道工序只用了八秒钟,比一般生产效率提高两三倍。上海第七机床厂车工杨金泉表演的不停车卡具,被工人们称为一手“绝活”。他当场教会了两个工人使用他的工具,并且送给拖拉机厂一套制作这样工具的图纸。
上海国棉十七厂细纱挡车工丁根娣、九厂布机挡车工倪海宝和济南仁丰纱厂筒子挡车工潘文淑,在天津第二棉纺织厂表演的三种特技,引起了同行姊妹的浓厚兴趣。天津市劳动模范、筒子挡车工冯桂珠当场学会了潘文淑的先进操作法;细纱挡车工张玉珍学会了丁根娣的接头法。来自云南印染厂的彝族青年技术员戴仁理,向天津印染厂丝绸车间的工人介绍了十多项经验。当丝绸车间主任提出用印地科素色操作,颜色深浅不匀的问题时,戴仁理立即写出他们的先进配方。关于水洗设备,他还仔细地画了草图,并答应回去以后把水洗和感光的配方资料寄来。丝绸车间的工人们,也热情地把漂染棉布的操作资料和静电植绒的样品、全套图纸和技术资料送给戴仁理。
钢铁工业的先进生产者、上海第三钢铁厂车间主任陶公达和上海第五钢铁厂砌炉工人张志江,同天津第二、第三、第四钢厂、耐火器材厂等单位的工人举行了座谈会,交流了快速砌炉法和流水砌炉法的先进经验。
据新华社天津14日电 天津市出席全国群英会的一百多名代表11日回到天津以后,立即向全市职工介绍群英会的盛况,传播先进经验。
著名的革新能手、华北缝纫机厂青年钳工王叔田,一下火车,连饭都顾不得吃,就回工厂直奔车间。他一面向他的伙伴询问生产情况,一面兴奋地介绍他在群英会上的所见所闻。他根据学来的先进经验和本厂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连夜归纳出八项技术革新措施,这些措施实现后,可使生产一些缝纫机零件的工序由原来的二十五道并为一道,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12日一早,王叔田向党组织汇报了他的革新措施,并立即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动手设计、试验。
天津市轧钢三厂三车间甲班工人,听到他们车间的代表朱金云介绍了在北京取回的先进经验以后,非常兴奋,干劲更加充沛,一鼓作气在11日中午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提前跨入了1960年。
建筑系统的先进集体代表、著名的钢筋工青年突击队队长卢珊和瓦工队队长刘长合,回到工厂介绍了群英会上党中央负责同志的指示和各地的先进经验。很快就推广了北京张百发钢筋青年突击队的先进经验,并创造了新的生产纪录。在单打比赛中,这个队的青年工人董国松和刘殿甲分别完成了日计划的225%和220%。
天津市代表们从全国群英会上共学到了一千多项新经验。他们将有计划地在全市推广。
(附图片)
出席全国“群英大会”的代表、沈阳变压器厂工人出身的工程师王凤恩一回到工厂,就和他领导的三结合大队一起投入到新的技术改革工作中。 新华社记者 李福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