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技术革新花一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5
第3版()
专栏:

技术革新花一束
土专家程柱邦
安徽省界首县粮食仓库工人程柱邦敢想敢干,大胆革新技术,几年来先后发明创造仓储工具六十一种,使界首县的粮仓基本上实现了土机械化。
1956年,粮仓处理生虫的大米和芝麻,一天四个工人只能处理八千斤粮食,除虫效率只有60%上下,速度慢,效率低。他当时想,如果把筛子和风车做在一块儿,连筛带风不就快多了吗?经过领导同意以后,他就开始试制。一天,他走在街上,看见弹花机大轮带小轮,皮带转得飞快,一下启发了他。回去经过两天试制,一架连筛带风的净粮机就成功了。这部机器一天能风筛粮食三万八千斤,除虫率达到95%。
五十五件新工具
内蒙古海拉尔肉类联合加工厂第四车间技工王兆林是1955年来到这个厂的。几年来,他先后改进、仿造和创造了卸肉机、电动睾丸粉碎机、无齿轮电锯等五十五件。
就拿骨粉机来说吧。在大跃进的1958年,这个厂开始利用牛羊骨头制骨粉。当时是用人工粉碎骨头,很吃力,生产数量又少。王兆林这时记起了曾在内蒙化工厂看到过芒硝粉碎机,想到用机器粉碎骨头,不是又快又省力?但是因为隔的时间久了,机器的样式、原理记不清了。于是他便自己摸索,和群众研究,终于制成一台离心式骨粉机。这部机器每天能粉碎出一万六千三百多斤骨粉,比人工提高工效一百六十多倍。
几年来他在技术革新方面,共为国家节约三十多万元。
地下自来水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商业局食品加工厂各车间和厨房,每天都要用很多水,生产忙的时候,光打水就得七、八个人。可是,厂里只有后院一眼井,连续打上五、六担,水就涸了,要等二十多分钟才能继续打。这样,断断续续,供不应求,影响生产。
这件事,引起回族青年工人马生林的注意,他常到井边观察。他发现,水源很充足,按二十多分钟就泉五、六担水计算,一天八小时,供应厂里一百多担水,是够用的。那么为甚么供不应求呢?他琢磨了很久,终于明白了:井水泉到一定水位,就不继续泉了。因此他想:如果让水一直不停地往外泉,就完全够用了。他观察了厂内的地势,发现后院比前院高八、九尺,他想:从井底打个眼,扯上管子,流到前院,水不就源源不断了么?
他的意见得到领导的支持。他带着两名工人,顺着地势,由高而低开了一条地下水道,中途修了一个比水井蓄水量大四倍的蓄水池,用胶皮管接到豆腐房、酱园、醋房、淀粉、酒精、制糖等车间和厨房。几天,这个几乎贯穿全厂的土法自来水网就建成了,澄清的水源源流向各车间。
巧裁缝王宏牛
陕西省宝鸡市缝纫合作工厂王宏牛,被人称为“巧裁缝”。
王宏牛懂得,裁衣服合理用料,既能为国家节约物资,又能使消费者减少费用,是一举两得的事。因此,他苦心钻研创造了一套“合理紧密排料法”。用这个方法,宽二尺五分、长一丈二尺五寸的华达呢布料,能作一套三号中山服。他创造的这个“合理紧密排料法”,比“七尺裤子、八尺袄”的老裁剪法,每套要节约二尺五寸布。
王宏牛的先进经验在全厂推广后,全厂一年可以节约二十六万多尺布,节约的布可以做成中山服二万一千多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