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土洋结合 自力更生 群众办电速度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5
第4版()
专栏:

多发电 多供电 支援工农业跃进
——全国群英会水利、电力系统经验交流会
土洋结合 自力更生 群众办电速度高
四川省遂宁县龙凤水电站代表 李栓堂
去年,在群众办电和以钢为纲全面大跃进的大好形势带动下,位于四川省遂宁县的龙凤电站开始了修建工作。龙凤电站是一座发电、灌溉、航运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工程的基建任务,包括装机容量八千八百瓩的电站一座,长达二十七公里的引水渠道一条,全部建筑物共有一百零六处。
这是一座中型的水利工程。然而它却是依靠公社自力更生,在土洋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建成的。目前这个工程已有一千三百五十瓩一台机组正式投入生产。在一年不到的工期当中,共开挖了三百三十五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安砌条石四万一千多立方米,块石一万多立方米。
龙凤工程这样规模,在遂宁县说来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它需要的大批原料材料,需要的设计和施工力量,这些都是遂宁县过去所没有的。
工程开始,中共遂宁县委就明确提出了“土洋结合”和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这座电站是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进行的。电站的设计,原来由成都水电设计院负责。由于设计院的任务繁重,以至土建工程开工两个月后,还不能交出设计图纸。这时如果停下工来等待图纸,工地上的三万民工就要窝工。这样,不仅浪费人力,更重要的是延长了工期。怎么办?县委研究了这一情况后,决定自己动手设计。他们从石溪浩水电厂抽调了两名技工,一名木工和两名学徒工到河南南湾水电站去学习了六天,回来后只花了十五天的工夫,就设计好了一座装机容量为八千八百瓩的水电站。设计图纸经四川省水利厅设计院审查认为符合质量要求。
设计问题解决了,县委就着手解决原料和材料的供应。县委从工地上抽调了几个人到外地去学,学会了就用,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办起了一座能生产四百号的水泥厂;随即又在作火炮的行业里抽了几个工人办起了火药厂。需要钢铁,就在全县范围内发动群众开展献钢献铁运动。没有施工人员,就抽调三百二十五个民工经过五天学习组成了技术队伍。
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在新的进程中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工程进展到最紧张的阶段,因动力缺乏,不仅水泥白灰的生产大为困难,施工现场也因缺乏动力,开不了工。加之生产战线要人,工业要电,洪水逼人,使工程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当时有人主张下马,有人主张坚决干到底。于是在县委领导下,发动群众展开了一场大辩论。经过辩论,大兴共产主义协作之风,促进派战胜了促退派,职工干劲越鼓越足,跃进的形势越加高涨;同时经过内外协作解决了资金八十一万三千元,还解决了水泥二百吨,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困难。
在这个电站工地上,看不到一部汽车,见不到一部像样的机器,也没有一个工程师。这里只有木轨、木斗车、锄头、炮钎、撮箕、扁担之类的土工具。为了加快建设的速度,县委又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大闹工具改革。为了大力推广先进工具,先后在工地上办起了铁木、竹工厂二十四个,制造和推广了大量适合工程需要的各种机具;工地上出现了一千二百部架车群,一百四十四架土起重机群,一百八十五只滑船群,成倍、成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了工效。
为了鼓舞民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及早建成电站,工地领导上不断提出新的鼓动口号。工程开始,就向民工提出一定要打响第一炮的口号。莲苑中队首先报捷,跃过十方关,领导上随即总结了他们的先进经验,普遍加以推广,迅速出现了一个各队日日高产的新局面。工地领导上培养了男女老少各色各样的旗帜,树立了标兵,使民工有了学习的榜样。组织了持续不断的施工高潮,使工程在今年9月28日投入了生产。群众欢呼说:有了共产党,河水翻过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