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既是“造肥厂”又是“聚宝盆”——四川苍溪县白山人民公社养猪情况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6
第4版()
专栏:

既是“造肥厂”又是“聚宝盆”
——四川苍溪县白山人民公社养猪情况调查
四川日报编辑部调查组
猪多粮丰
在四川北部大巴山上的苍溪县,有一个千户万猪的白山人民公社。这儿海拔一千三百米,尽管山高沟深,土质瘦薄,生产水平低下,但从1949年解放以后,粮食连年丰收。从单位面积产量看: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二百二十二斤半,1958年上升到九百一十八斤,1959年一跃为一千三百一十八斤。从总产量看:1958年比1957年增加了46.2%,1959年又比1958年增加了40.7%。今年粮食平均每人一千八百七十四斤,其中细粮占一千一百六十一斤。农副业收入平均每人达到一百八十二元八角。
1959年粮食大幅度增产,是由于人民公社促进了生猪大发展。据10月底的统计:全公社一千二百九十二户、六千九百五十八人,就养了一万四千二百五十九头猪,其中公有公养的占80.42%,公有私养的占11.1%,私有私养的占8.48%,平均每户有十一点零三头猪,平均每人有两头多。与建立公社前(1958年9月底)比较,每户净增加了四点五三头,增长了69.69%。公社的猪,不仅发展快,而且作到了稳定地繁殖和增长。
全公社一万一千二百四十八亩耕地,平均每七分九厘耕地就有一头猪。哪里养猪多,哪里增产多。以红庙管理区为例,据1959年10月统计,生猪比1958年同期增加了一点三一倍。1958年,这个管理区平均每亩耕地施净猪粪五千二百六十二斤,粮食平均亩产八百八十三点八斤。1959年平均每亩耕地施净猪粪一万二千一百六十六斤,粮食平均亩产为一千三百二十斤。
养猪多,卖的肥猪也多,对国家的贡献大。全社从1959年1月到9月,已出售肥猪一千三百七十三头,为国家分配全年出售任务的206%。与1958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6%。公社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再卖一千二百头肥猪给国家。
卖的猪多,公社积累多,社员收入多。白山公社1959年商品生产收入的比重已占到总收入的49.04%,其中猪占商品生产部分的33.43%。预计全社1959年卖猪款及国家发给的超额完成生猪外调任务的奖金,相当于全社全年工资总额的68.8%,按全社二千七百六十四个标准劳动力计算,平均每人可得七十三点五元。仅猪一项,全社公共积累可达三万零四百七十五元。百分之百的社员增加了收入。
养猪多,社员吃肉也多。全社一百五十七个食堂,每月吃肉二至三次,老、弱、病、残、产妇还能多吃一些肉。1958年的腊肉,到现在还没有吃完,个个食堂都有腊肉,社员家里也存有腊肉。
社员们说:猪是“造肥厂”,又是“聚宝盆”。
公社为大量养猪开辟道路
解放前,这里养猪很少。全乡一千二百多户人,1949年只养了五百多头猪,平均每户不到半头;有八百零四户农民喂不起猪。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群众大力发展生猪,用互助和贷款等办法帮助贫苦户解决困难,1956年秋(高级合作化初期),就发展到平均每户养猪三点九六头。到1957年秋天,猪增加到平均每户五点四六头。
猪大量地增加以后,一家一户喂猪的情况,已不适应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因此,好些社员要求修一些猪圈来集体养猪,专人专业,省人省事,不误农业生产,又不误养猪。中共白山乡党总支委员会在1958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和群众要求,大力发展公有公养猪,同时也鼓励社员私人养猪。这样,猪增加得更快了。1958年9月,就发展到八千三百九十八头,其中公有公养猪的比重达到了50%。
1958年,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也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农业社人少资金少,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大规模养猪中的一些问题(如猪源、修圈的原材料和技术力量等)。当时还有占总数一半的猪是一家一户私人喂养,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情况下,社员也感到分散喂养浪费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不利;同时亲眼看见公养猪比私有猪发展得又快又好,所以迫切要求生猪入社,集体喂养。公社成立后,满足了群众的要求,用合理的价格把社员自愿归社的生猪折了价,变私有为公有。公社本着两条腿走路的精神,贯彻了生猪以公有公养为主,公有私养为辅,并且允许私有私养的方针;还采取了以生产队为基础,以食堂为中心,公社和管理区建立一部分较大型的养猪场等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公社对各个管理区的生产计划、劳力、猪源、饲料和猪圈作了统一安排,迅速地解决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解决了劳力问题。公社建立前,全乡共有猪八千三百九十八头,占用一千五百七十二人,平均每人喂五点三头猪。公社建立后,80%以上的猪都是公有公养的,实行了专人专业,提高了劳动效率。据1959年10月统计,生猪已发展到一万四千二百五十九头,饲养员仅五百五十四人,平均每人养猪二十五点七头,减少了一千零一十八个养猪的人。
第二、由于公社能够在更大范围内统一筹划生产,因而能够更有计划的发展种母猪和种公猪,更好地贯彻了自繁自养的方针。公社建立后,种母猪由1958年的六百三十六头增加到一千零九十四头;种公猪由两头增加到二十九头。
第三、更好地解决了饲料问题。公社建立后,饲养员一面养猪,一面种饲料,饲料的产量平均增长了一倍半。生猪绝大部分公有公养后,还大大节省了燃料,以前有一千二百九十二个灶煮饲料,现在只要二百三十七个灶就够了。
第四、更好地解决了猪圈问题。公社统一安排劳动力,采取组织专业队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在一个月内新修大型和中型的猪圈八百六十八间,并将过去分散和小型的旧猪圈全部进行了改建扩建。现在的猪圈都是圈高坑深,向阳背风,排粪便利,猪圈干燥。修建猪圈是按照生产上的需要合理布局,节省了运肥的劳力。
第五、养猪落后的管理区很快地赶上了先进的管理区。公社用调剂猪源,增修猪圈,交流经验等办法,使全社除飞凤管理区平均每户只有九点七头猪外,其他管理区平均每户都在十一头左右。在养猪上比较落后的寨丫管理区,由1958年9月平均每户五头,到1959年9月上升至十点四八头,增加了一倍多。
公社在大力发展公有公养猪的同时,在集中饲养条件尚不具备的某些生产队,把少数公有猪分散给社员喂养,公有私养一律由生产队出猪本,由社员自己解决饲料,出卖时,除掉猪本外,其余的现金收入按生产队分二成到三成,社员分七成到八成;肥料大部分归生产队使用,小部分由社员自用。
饲养科学猪肥仔多
白山公社生猪大发展的过程,既是和右倾保守思想不断作斗争的过程,又是深入开展群众运动的过程。1958年冬,公社党委根据生产发展和社员的要求,提出了在1959年实现生猪平均每户发展到十头的计划。这时,个别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表示怀疑,他们说:“养猪好是好,就是缺饲料”,“每户平均养猪六、七头就到顶了,每户养十头猪,就是活神仙也做不到”,“农村生产忙,劳力紧,那里顾得上养猪”。公社党委找出了青龙管理区的猪已发展到每户十点四六头的先进范例,组织群众参观和讨论,运用这一活生生的事实,打破了保守思想。又在群众中讨论了人民公社建立后加速发展猪的有利条件;在干部中讨论了既抓农业生产又抓养猪的方法问题。干部和群众决心很大,人人献计献策,全公社掀起了“学青龙、赶青龙、超青龙”的热潮。
白山公社党委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养猪生产的领导,把各级管生猪的干部下放到猪场,参加养猪,领导养猪;所有的干部都实行了“一统、两包、三看、四能”。“一统”,即农业生产和养猪统一布置,统一检查评比。“两包”,即干部划片分队,既包干农业生产,也包干养猪。“三看”,即到猪圈要看猪是否有病;看猪圈是否清洁和消过毒,看猪吃得饱不饱。“四能”,即能防病,能治病,能饲养,能调制饲料。现在很多干部都能防治普通的猪病;所有的干部都是又管农业生产,又管养猪;走在田间检查生产,也走到猪圈检查养猪;有时着重突击农业生产,有时着重突击养猪;养猪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了。为着进一步取得经验,做出样子,大部分专管养猪的干部都有“千斤猪”、“三十万斤饲料地”、“无病猪圈”等试验田。
饲养员的政治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决定猪能否养好的关键。有些干部对这一工作原来注意不够,甚至有个别干部认为“养猪是小事情,不用领导也能养好”。公社建立后,对饲养员进一步加强了政治领导,组织饲养员进行了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在饲养员中发扬了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忘我劳动的共产主义风格;开展了增产节约竞赛,以管理区为单位,七天评比一次,以公社为单位,半月评比一次,每逢开群英大会,都有模范饲养员参加大会主席团。
饲养员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在各个方面表现了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了改变过去饲养与生产和采集饲料脱节的现象,饲养员提出了“三合一”的办法:能养猪、能生产和采集饲料,能看病。专业的饲养员和群众紧密结合,开展了增种饲料和大采野生饲料的运动,做到了“瓜瓜豆豆到处有,田边地角种饲料,满山遍野四季青”。饲养员还总结了农民固有的养猪经验,采用了“勤喂猪”等少用粮食喂肥猪的办法,每天喂三次、四次,有时夜间还喂一次;饲料煮熟、切细、淘净;大猪小猪分群饲养。全体饲养员立下了“不消灭猪瘟不甘心”的誓言,严格实行防疫措施:普遍做到猪圈四周消毒;经常洒石灰和消毒药水;猪槽经常用开水消毒,圈板随时打扫干净;用柏枝驱散蚊蝇,使猪圈不脏不臭;每隔一至五天给猪吃五味防疫药。
就是这样,干部、饲养员和群众在一起,创造了建立公社以后一年多来没有病死过一头猪的奇迹,实现了高速度发展生猪的跃进计划,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只好低头认输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