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大摆“蚂蚁阵” 攻克“堡垒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7
第3版()
专栏:

大摆“蚂蚁阵” 攻克“堡垒群”
中共上海建设机器厂支部书记 王根海
我们上海建设机器厂,是一家厂房狭小、设备陈旧的小厂。全厂八十台机床中80%已经用了二、三十年,其中一台一丈六尺的大车床已经用了八十四年,比最老的工人的年龄还要大得多。
1958年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们厂在生产技术方面来了个大革新。这革新叫“蚂蚁啃骨头”。去年6月底,厂里第一次接到加工两套十吨转炉的重型设备的紧急任务,其中有两只铸件重达十吨,长阔各一丈多,这样的大件,连厂门也进不去。全厂工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发扬了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自己设计,自己制造成一台结构极为简单的双头土机床,像蚂蚁一样爬在工作物周围加工,从而提前两天完成了任务。这一经验得到市委的重视,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坚持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蚂蚁啃骨头”的加工方法,去年的生产因此增长了十倍。
在去年大跃进的基础上,今年一开始,全厂职工就热烈响应了市委继续鼓足干劲,继续大闹技术革命的号召,进一步发展了“蚂蚁啃骨头”的加工方法,以四个半月的时间提前完成了二套六百五十毫米轧钢机主机的任务,并在九个月时间内完成了一千一百五十余吨的轧机和转炉等重要设备的生产任务。1至9月份,产值计划完成了135.9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多,工人劳动生产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质量合格率达到99.58%,上缴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二倍多。
我们是怎样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蚂蚁啃骨头”的加工方法呢?
今年,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比去年更重,要求也更高。例如,十三套年产二千吨的化肥设备和十三套十吨转炉倾动设备的部件,绝大部分的重量都在二、三吨左右。特别是上半年生产的两套六百五十毫米轧钢机,主机重达二百四十吨,十二只机架每只重达十吨半,高一丈多,宽八尺,立起来像只牌楼。这样的大件,我们许多老师傅不但从来没有加工过,甚至连看都没有看见过。而任务又十分紧急,技术要求也很复杂。很显然,利用原有陈旧的设备,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是有困难的。实际工时也和需要工时相差很大。如第三季度按生产任务计算,需要工时二十一万多,可是全厂把辅助工人、学徒和生产工人的工时统统加在一起,只不过十万零七千个工时。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嫌任务太重了;但是绝大多数的工人认为:“不能叫困难”,“也不能向上级伸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职工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全厂职工一致表示,要因陋就简,自力更生,用大闹技术革命的办法来克服困难。
于是,全厂兴起了一个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热潮。工人们连夜突击,针对产品加工需要,制成六只“蚂蚁”头,大啃机架,第一步攻下了加工轧钢机架的设备关、技术关,前后花了五十九天的时间制成了一只机架。
看来设备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是仔细一算,如果按照两个月加工一只机架来算,那末十二只机架就要两年时间。全厂职工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集中智慧围攻速度关。通过总结第一台机架加工的方法,进一步动脑筋,找窍门,人人献妙计,个个提建议。有人主张一只蚂蚁太慢了,几只蚂蚁一起,不是就快了吗?也有人说,既然如此,何不用几群蚂蚁对几只机架一齐啃,那不是更快吗?工厂领导人员集中群众智慧,把去年大跃进中创造的“蚂蚁啃骨头”的加工方法发展一步,将一只“蚂蚁”一道道“啃”,变成几只“蚂蚁”上、下、左、右、前、后成群结队地围攻。全厂的力量组织起来,用几十只蚂蚁同时围攻四只机架。这样,大大加快了机架加工速度,从第一只的五十九天压缩到三十天,二十天,最后到十七天。四个半月就完成了十二只机架的加工任务。现在,每逢一项新产品上马,都有一大群一大群的“蚂蚁”出动。我们就运用了“大摆蚂蚁阵”的办法,攻克了碉堡群(大部件)。有些工人风趣地说:“现在‘蚂蚁’不是啃骨头,简直是在吞骨头了。”确实如此,工人们把许多“蚂蚁”头从专用改为通用,人力进刀改为自动进刀,单刀切削改为多刀多刃以及旋风切削,一只“蚂蚁”嘴上装了几只牙齿(几把刀),切削起来,铁屑像雪片一样纷纷落下来,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率。事实证明,“大摆蚂蚁阵”的加工方法,符合总路线的精神,符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它为小厂添了翅膀,实现了大跃进。
(附图片)
上海建设机器厂的职工,把过去的专用“蚂蚁”改成通用“蚂蚁”,这种长了翅膀的“飞蚂蚁”可以根据加工工件的需要,随意移动。图为工人们用“飞蚂蚁”围攻当前厂里加工量很大的化肥设备的冷却箱。这种方法加工比用大刨床加工还快。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张 萍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