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从高产中寻找更高产经验 广东晚稻丰产总结小组到各地进行现场总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7
第4版()
专栏:

从高产中寻找更高产经验
广东晚稻丰产总结小组到各地进行现场总结
本报广州16日电 广东省今年晚稻获得大丰收。为了认真总结今年晚稻的丰收经验,中共广东省委从省属农业科学技术部门抽调一批专家和技术干部,组成晚稻丰产经验总结小组,分赴各地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进行现场总结。半个多月来,这个小组跑遍全省好些地方,到处进行实割、实测,总结经验,目前正深入重点,作进一步的总结。
这个小组实割、实测的结果,说明广东各地,无论是平原或是山区,大陆或是海岛,也无论是条件较好或是条件较差的地区,晚稻都是大面积平衡丰产,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比去年晚稻有很大的增加。而且各地还出现了不少大面积高产田。
各地晚稻获得大面积平衡增产,是坚决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结果。在这个小组的初步总结中,肯定了晚稻增产的几项主要技术措施:合理密植、深耕改土、采用良种、育壮秧、早插、加强管理等。
晚稻增产的事实表明,密植是贯彻“八字宪法”、实现增产的一项主要措施。这个小组实割的数十亩高产田中,凡亩产达千斤的,每亩穗数都在二十五万到三十五万穗之间,没有达到这个穗数的就难以达到亩产千斤。海南岛原来是全省最低产的地区,今年晚稻平均亩产量所以会赶上大陆一些地区,主要是由于坚持合理的密植规格,争取到较多的穗数,并在此基础上狠狠抓好田间管理。由此,这个小组根据大量材料认为:在广东地区实行合理密植,一般以三乘五、三乘六、三乘七、四乘六等规格为好,每亩总穗数达到三十万穗左右,亩产千斤就较有保证。
深耕改土和合理施肥,也是增产的根本措施。据小组的调查,凡是亩产千斤的田,深翻大多在八寸到一尺,土壤中含有机质3%,基肥充足,还施足了穗肥,氮磷钾的比例也较合理。根据对土壤的对比观察,发现在深耕改土以后,土壤结构变化很大:原来表土层三寸呈灰黄色的,深耕改土后表土层五寸呈黑色;原来板结的,现在呈蜂巢状;原来土壤坚实、干燥的,现在变为疏松、湿润,微生物活动也增强了。这种变化大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同时,据各地调查,土壤深翻八寸左右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采用套犁的办法就可以办到。
良种是增产的前提。广东今年晚稻大面积生长平衡又很少倒伏现象,除了其他因素以外,和采用良种有极大关系。潮汕地区由于良种普及工作做得较好,加上田间管理比较细致,所以产量也比别的地区高。开平县一些公社由于全部采用良种,晚稻产量比过去高,而且消灭了历史上的倒伏现象。这个小组在全面观察之后,肯定了几个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普及的晚稻良种,并要求各地在秋收中做好良种的穗选工作。
坚持做好培育壮秧、早插、管早管好等一系列工作,对晚稻增产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潮汕地区过去所以成为高产地区,今年晚造产量更高,就是因为向来就注意培育壮秧和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今年这里的晚稻每穗平均粒数比别的地区约多二十粒左右。早插的关系也很大,原来晚稻生长期较短的韶关地区,今年晚稻在立秋前插完秧,比往年提早一个季节,在抽穗扬花期避过了寒露风,结穗结粒情况比往年好,使晚造产量赶上并超过早造。插秧后的田间管理也非常重要。海南岛晚稻的种子较差,秧苗也很嫩弱,但由于插得较密,以后又一股劲地抓好管理,特别是改变历史上不重视追肥的习惯,追施了较多的穗肥,收到显著的效果。
省委负责同志听了晚稻丰产经验总结小组的初步总结汇报,认为在全省开展反右倾的整风运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总路线教育运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觉悟和干劲都大大提高,加上有了今年晚稻丰产的经验作指导,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作好水土肥种等各项准备工作,明年一定可以在水稻生产上实现一个更大的丰收。
(莫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