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上海炼油厂革新技术开展综合利用 新品种比去年增加二点七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8
第3版()
专栏:

上海炼油厂革新技术开展综合利用
新品种比去年增加二点七倍
本报讯 上海炼油厂职工针对今年原油不足的情况,深入开展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使今年的新产品由去年投入生产的十七种发展到四十二种,加上今年试制成功的品种,共达六十三种,超过去年总和的二点七倍。
为了充分利用原料,今年一开始,全厂职工提出了“原油能变万种油”的行动口号。他们采取综合利用裂化气的办法,把过去厂内作燃料用的裂化气加工试制成液态烃,用来代替汽油和电石。仅据上海公交三场等单位的六十五辆汽车使用的初步统计,每月就可代替汽油七十七吨。另外,还用这种裂化气制成了医药上的重要原料——含有丙醇和丁醇的混合醇;利用过去排入黄浦江的“废物”——酸碴和碱碴,制成环烷酸铝皂,这种东西可用作渔网防腐剂;后来又进一步制成一种纺织、制革等工业极需要的辅助材料环烷酸。此外,他们还采用从油里翻花样的办法,变低等产品为高级产品,增加新品种。如从一般汽车使用的汽油中提取石油醚,不仅增加了新产品,而且还使提炼后的汽油变成可作科学研究用的高级产品。大搞综合利用的结果,全厂1至9月已有二十一种新产品投入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价值占全厂总产值的5%左右。
在大搞综合利用的过程中,上海炼油厂碰到的困难是设备、人力和技术力量的不足。他们依靠了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克服了这些困难。在解决设备问题上,全厂坚决贯彻了以中小型为主,土洋结合的方针,采用简化工艺流程,用土设备武装自己。他们的具体作法是“以大带小”,即在大设备上装置小设备;如在提取石油醚的时候,就是在小型分馏塔上装旧油桶。这样,提取了三种规格的石油醚,并没有增加一部洋设备,也没有增加一个操作人员。另一种办法是“以土代洋”。如加工变压器油的冷榨脱蜡车间就是用二十四台木制土法压榨机代替五台“摩尔式压滤机”。结果节省了一百六十吨钢材。再一种办法就是“以旧代新”,利用现有的旧设备拼凑起来,进行生产。由于他们采取了这一系列的办法来解决设备问题,结果既省了钱,收效又快。
在解决人力和技术问题方面,他们抓住生产中出现的劳力不平衡现象,结合调整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劳动力,组织工人开展“多面手”运动,大大促进了技术革新。由于多面手运动的开展,现在全厂大部炼油工人都学会了做“多面手”,对设备维修、机器安装和零件、部件的加工等都能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技术革新的另一个方面,是大搞机械化,用机械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如供销科就将司机、搬运工、水手等十一人组成技术革新突击队,这个突击队,已经制成斗连输煤机、翻斗车和木码头等,解决了设备不足和大大减轻了体力劳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