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在李顺达的公社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18
第8版()
专栏:公社千秋

在李顺达的公社里
展潮
谁要是上太行山,而没有进入东部平顺一带的石头山区里去,那他就不能算是真正到过太行山。在这里,一座山赛过一座山,山上的颜色随着季节的交替在迅速地变换着,真可以说是气象万千,好看极了。
出平顺城,沿着山沟一直朝南走,约莫十二、三里路,就到了一个很著名的地方——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的家乡西沟村。这条路本来是很难走的:在干旱的日子里,道上堆满着大大小小的乱石;雨季到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山洪暴发,混浊的流水就像一头猛兽似的,在山沟里横冲直闯,连行人也给卷走了。可是现在的情况变啦,在这道北低南高的山沟里,正当中是一条可以并排行驶两部汽车、由石子铺垫成的优质公路,两旁是新修整起的肥沃的滩地,再往前去就是民兵水库。这样,人们不论是晴天或雨天,都可以放心地走路了,有时遇着长治钢铁厂开来到南边的西安里去拉矿石的大卡车,还可以爬上去坐一程,抽两袋烟的功夫就来到了西沟村。
叫“西沟”这样名字的村子,在太行山区可以数上成十、成百个,可是人们却只记住一个,就是李顺达的西沟村。去年秋天,方圆几十里地内的二十五个高级农业社联合起来成立人民公社,中心虽然在西沟南面十来里的龙镇,可是社员群众却主张还是叫“西沟人民公社”,或者沿用西沟农业社时的名称叫“西沟金星人民公社”,并且拥戴李顺达和申纪兰当自己公社的正、副主任。
这两位公社正、副主任始终保持着劳动模范的本色,他们虽然担任着工作,却从来没有脱离开过生产岗位,照旧还住在西沟村里。因此,凡是去金星人民公社的人,总要先到西沟村落脚。通过“跃进门”走进去,正中是一条不很宽阔、却很整洁的道路,两侧等距离地栽种着一些小松柏树,路边是社员们的住家和公社西沟管理区的办公室、食堂、小学校、幼儿园等等,房子都粉刷得雪白,墙上还画着些动人的彩色壁画。在村子当中,屋顶最高、门前挂着“光荣军属”牌子的那座房子,就是申纪兰的家。李顺达呢?他住在村子南头半坡上的一串带窑洞的院子里。地方倒很好认,就是人不容易找。除了外出开会,两位劳动模范一回村就想法挤时间上地生产,登门探望他们十有八、九是要扑空的。
我这是第二次来西沟,好像也摸到一点规律似的,没有进屋,就一直往地里奔。果然,李顺达正带领着一伙社员,在靠近水库跟前的小片河滩地里突击种白菜。他们一边劳动、一边说说笑笑,丝毫也不显得累。这时候,在地头上的一位中年妇女提高嗓门叫道:“快,‘紧抓’,快把菜秧递过来!”逗得大家都乐开了,原来“紧抓”是人们最近给李顺达起的外号。事情经过是这样的:眼看玉茭、小米等大秋作物已经种得差不离了,劳动模范便提议除留下少数精壮劳力突击收尾外,其余的人手赶快转过来,利用零星闲地多种蔬菜和其他早熟作物。起初有的人思想不通,他就耐心地说服动员,自己还抓紧时机领头栽种,很快就把局面打开了,而且还影响到别的一些管理区和生产队。
李顺达“紧抓”的结果,西沟村今年播种计划提前完成了,播种面积也扩大了。我到的第二天,刚种完白菜,劳动模范又把注意力转向山庄窝铺等偏僻的地方。我们相跟着到一条山沟里去,这条山沟在村子西边,是名副其实的西沟,李顺达小时候从河南林县逃荒上来,就是在这里安家落户的。从外面看,西沟并不大,但是越往里越开阔。大概走这么四里路的光景,突然出现了一个岔口,山沟在这里分成左右两道,一直伸到后面的大山里去。这地名叫“三岔口”,住着七、八户人家。李顺达过去就在这里租种地主的地,五亩地分成十一小片,每年打的粮食除给地主交租子,就剩不下多少了。检查罢工作,劳动模范一边走着、一边向我叙述西沟发展的历史。末了,他站在一棵梨树跟前,轻轻地抚摸着树身,无限深情地说:“这是我们栽的第一棵富根!”可不是吗,这正是李顺达按照党和毛主席所指引的组织起来的方向开步走时、在成立互助组那年接种的梨树。这棵树就在他过去住的房子背后。附近,还有好些大小不一的梨树、桃树和杏树,也都是李顺达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时期亲手培植起来的,现在已经开花结果了。可以看得出劳动模范对这些果木怀着多么深厚的感情,他一棵挨着一棵地抚摸着,数说它们的年岁。我们在那里留连了好久,然后爬上旁边一座小山岗,了望远方,但见前后左右的高山上长着无数低矮的松、柏树,在向阳的半坡上却长着密密麻麻的年幼的苹果树和山桃、山杏树。这时候,劳动模范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我们农民就像站在这三岔口上,有两条路好走:一条好比钻死山沟,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受灾受难的资本主义绝路;一条好比朝沟外走,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幸亏有党、有毛主席的领导,我们的路是越走越宽了。”十几年间,西沟村的光山秃岭逐渐变成了森林花果山。这时候,从远处传来几声轰响,劳动模范笑着说:“这是我们人民公社办的工业,正在开铁矿哩。”
晚间,我们又返回到西沟村子里,恰巧那部带钢磨的小发电机修好了,公社社员们家里和街上的电灯齐放光明,晚饭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食堂里却聚着一些人在欢乐地谈笑着。
第二天清早,我离开了西沟到龙镇去。公社正在那里召开社员代表会议,研究生产指标和各管理区之间的协作工程,补充选举公社干部。这天,除了申纪兰上北京开会外,李顺达和公社其他领导干部都在。中共西沟金星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张满有在作总结时说:“过去我们这山沟是个穷地方,自从公社化以后,不仅不穷了,而且我们还有了二十个农具修配厂、七个面粉加工厂、五个耐火砖厂、两个采矿场、两个医院、一个兽医站、一个配种站……。这些就像刚出土发芽的庄稼一样,一天天地往上长。听说帝国主义天天骂我们公社,就让它去骂吧。我们的人民公社,是敲也敲不碎、打也打不烂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