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农村工具改革百花盛开 宁晋县“改旧创新”改制耕作、脱粒、运输、水利、加工工具八十多万件 农业部评选十四件收获工具号召各地大力推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0
第1版()
专栏:

农村工具改革百花盛开
宁晋县“改旧创新”改制耕作、脱粒、运输、水利、加工工具八十多万件
农业部评选十四件收获工具号召各地大力推广
本报天津19日电 河北省宁晋县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取得很大成绩。从今年1月到现在,全县已改制耕作、脱粒、运输、水利、米面加工等各种工具八十七万八千多件,使有关生产环节的工效分别提高一倍到二十多倍,等于增加了二十五万个劳动力,使全县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宁晋县在开始进行工具改革时,有的人有保守思想,认为必须由正规的厂子来搞,否则是“白费劲”。也有的人只注意生产“洋”的,不注意搞“土”的;只抓大的,不抓小的。中共宁晋县委批判了这种错误的观点,认真贯彻“改旧创新”并举方针,由县委书记挂帅,放手发动群众,提出“人人想,个个钻,每人要献一手”的口号,通过宣传、展览、参观等方式,发动能工巧匠和广大社员,开展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群众献计献策运动。其中四芝兰公社9月份一个月中,群众就献计献策七千二百条。
在工具改革运动中,全县以一百零三个铁木厂为重点,通过取经学艺,老手带新手,师傅带徒弟,参观学习,互相协作等办法猛攻技术关。同时全县先后召开了十二次选型会议,经过群众评选鉴定了三十五种改良创制的新式农具。经过选型、试验,不但传授了技术,还保证了改良的工具更切合实际需要。
在改良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全县还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以木代铁,解决了原材料缺乏的困难。群众用废钢铁土办法制成了钢管,修配了三十多台锅驼机;用木料制成了七百二十多台水泵和三千三百多台快速水车,给国家节约了钢铁,也降低了工具造价。
为了把改革工具的群众运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很多地方都注意了及时推广工作。东汪公社王国振创制的木制马拉水泵,城关公社创制的快速水车和快磨,是群众赞扬的好工具,解决了当时提水、米面加工最迫切的问题。对以上的创造发明,除用连环图画广泛宣传推广外,各个公社还举办了五十多次工具改革展览会,大大鼓舞了群众的信心和干劲,使全县很快展开了一个比干劲、比钻劲、比改制、比创造、比推广的“五比”竞赛,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争上游的工具改革高潮,使工具改革运动一浪高过一浪。
新华社天津电 农业部最近在河北省宁晋县召开全国花生、薯类、拔棉柴工具评选会议,评选和推广试验成功的新式农具,号召科学研究部门与生产结合,农具生产厂和人民公社密切结合,大搞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进一步贯彻农业技术改造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进度。
全国各主要花生、甘薯、棉花产区运来参加评选的收获农具有五十多件,经过三天多时间的田间试验和反复研究,最后评定向全国推荐的农具有十四件。其中有河北省唐山、宁晋和江苏省淮阴等地刨花生机五件;山东省泰安、河南省巩县的刨甘薯机四件;还有河北、甘肃等省拔棉柴农具五件。这些机具的特点是适应性广,结构简单,制造或改装容易,成本低,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质量好。评选出的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的刨花生、甘薯机具,大都是用旧式犁、步犁、双轮双铧犁改制的,每部改装成本最低二、三元,最高不过三、四十元,用一头到两头牲畜牵引,操作轻便稳定,一般每天可刨花生十亩左右、刨甘薯十五到二十亩,比用人工刨挖提高工效十倍多,并且使花生丢失少、甘薯露薯多,不伤薯块,江苏省淮阴市制造的花生收获机,经过十三年的研究改进,能够畜引、机引两用,收获蔓生花生效果很好。河北机械化研究所制造的铲式棉柴机可同时铲两行,用拖拉机牵引,每天能收获一百多亩棉柴,由于棉铲入土深,还能起到松土中耕的作用。这些机器还为花生、甘薯、棉花等作物的耕种、收获联合机械作业提供了研究方向。
评选出的农具,既有容易制造、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小型改良农具,也有今后还要进一步研究的比较大型的机器,有人民公社、生产队改良或制造的农具,也有科学研究部门制成的半机械化、机引农具,充分体现了在农业技术改造中两条腿走路的胜利。运来现场的还有棉桃脱壳机、打谷机、切片机等三十多种其他农具。各地代表经过现场试验、参观,纷纷交换图纸,互相提出改进意见,并且制定了学习仿造的计划,表示一定要认真推广使用这些先进农具。
会议批判了某些干部等待实现农业机械化和放松小型工具改革的错误思想,指出今后农具改革和半机械化农具的生产,仍是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两条腿走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宁晋县在会上介绍了他们今年以来,在农具革新中认真贯彻“改旧创新”并举方针和大搞群众运动的成绩和经验。会议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宁晋县的经验,进一步反右倾、鼓干劲,开展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先进农具。
这次会议开了四天。参加会议的有贵州、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自治区、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四个省市的农业厅、农业机械局和有关人民公社、农业机器生产厂代表以及中国农业机械研究所等科学研究部门的代表共二百三十多人。
(附图片)
照片从上至下:湖南省推广的插秧机;
天津市郊小站公社改制的万能脱粒机;
江西省推广的“双辊人力黄麻剥皮机”;
四川华阳县胜利公社机械厂制成的铁、木混制的大车;云南富民县富民公社农业机械厂为公共食堂制造的大批切片机。
新华社记者 李进挺、张映华、王平、张齐才、朱于湖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