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综合考察是建设计划的计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0
第7版()
专栏:

综合考察是建设计划的计划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 竺可桢
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找科学依据
我国幅员广阔,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遗留给我们的有关科学资料却极为贫乏。占全国总面积60%以上的地区,在科学上几乎还是一个空白地区。解放后,国家为了使这些优越的条件和富饶的资源能够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的开发,就必须对需要开发的地区进行一系列专业的和综合的调查研究工作,以便在充分掌握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社会经济的历史演变过程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和开发的方向、国民经济的发展远景以及工农业合理配置的方案,作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依据。
综合考察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工作。它根据国家提出的任务和地理资源的特点,组织各种必要的学科,其中如地质、水能、地理、土壤、植物和工、农、林、牧、交通、经济等等方面的学科共同参加工作,其中不但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也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它所考虑问题的着眼点与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一部门不同,它必须从各个角度分析、考虑,多方面比较论证,提出多种方案,以便选择取舍。它的工作方法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在一个地区的考察中,抓住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这些问题为中心,考虑全面布局。经过综合考察最后提出的报告是建议性的远景方案,供国家计划部门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时作参考。因此有人形容它是“计划的计划”,对于计划起着“探照灯的作用”。
综合考察工作的总方向虽然应当着重于长远目标而不应当单纯从解决眼前的具体问题出发,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不能把远景和当前生产建设截然分开,当前的重大建设计划要与远景的展望相结合,而远景的规划有许多方面又需要现在即着手进行。同时我国经济建设的计划和规划是由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分权管理相结合而制定的,国家任务与地方任务二者直接互相关联着。因此我国的综合考察在工作过程中对于与国家远景有关的地方任务也应该积极考虑。此外某些国家的重大的改造自然的工作也是综合考察的重要工作内容。
十个考察队的考察成果
几年来由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直接组织的考察队前后共计有以下十个:
一、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任务是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为提高山区农业生产并减轻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科学调查研究工作。1953年开始工作,已在1958年结束调查工作。这个队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共三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进行了考察。制定了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经济区划、水土保持土地合理利用等区划,提供了农林牧综合开发和水土保持措施合理配置的科学依据。同时编制了在推广工作中一般干部和人民公社能使用的“水土保持手册”。此外还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类型,结合群众的生产需要先后进行了十一个小流域的重点深入调查研究,并分别制订了水土保持土地合理利用综合措施配置规划。
二、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这是中苏两国合作组成的。任务是进行黑龙江流域的水能、水利、地质、矿产、农、林、牧、渔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经济情况的综合考察并提出开发远景方案。1956年开始工作,1959年结束野外工作,1960年做出考察地区的开发方案。这个队对黑龙江流域的水能水利资源,不仅查明了中上游的流量,而且对中上游梯级开发坝址、地质、水文作了比较详细的勘察,并对第一期工程可能施工的坝址,进行了详细的地质钻探工作和比较方案的研究。1959年度将提出一个电站开发的技术经济设计报告,以供国家在决定黑龙江流域电力开发计划时作依据。此外,还对大小兴安岭和乌苏里江等地区的地质矿藏进行路线普查,绘制了上述地区的五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和大地构造图,找出铁、锰、铜、铅、锌、锑、钨、萤石、汞、石油、油页岩等矿床和矿化点。其他如森林、土壤、植物、渔业等资源以及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解和考察,将在1959年野外工作结束后编写关于黑龙江流域的全面的综合开发远景方案,提供国家经济建设部门和计划部门作为制定计划的依据。
三、新疆综合考察队。任务是以农、林、牧、水利为中心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产力配置的研究。1956年开始工作,主要的野外考察工作预定在1959年告一段落,1960年进行全面的科学总结。
这个队在过去三年的考察中,对北疆玛纳斯河地区提出棉粮比重等农业生产配置远景的意见,已为当地生产部门采纳。对南疆吐鲁番地区提出农、林、牧、水利的综合开发建议,作为规划的重要参考。焉耆地区开都河改道问题,为焉耆(地少水多)、库尔勒(地多水少)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由于该河流入博斯腾湖蒸发损失极大,每年蒸发损耗共达十到十六亿公方之多,需要使其改道直接经过孔雀河流到库尔勒、尉犁等地区,作为灌溉之用。该队并进行了北疆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玛纳斯河、伊犁河以及南疆的孔雀河、塔里木河等河的调查,对水利资源作了新的估计,并对地下水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新疆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土壤、植物、农牧等方面都掌握了丰富的资料。
四、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任务是在紫胶考察的基础上扩大为云南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1955年开始进行考察,预期1962年可告结束。这个队对于紫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紫胶是云南特有的产物。在三十三个县约一百二十种寄主植物上采集到紫胶,查明了胶蚧科的种类、产区、寄主、天敌,而且还进行了定位试验研究,培训技术力量,指导群众生产和推广。该队与全省的植物资源普查相结合,在云南西双版纳区做了重点调查,掌握了大量的资料。我国高等植物种类将近三万种,而云南一地就占全国的48%左右。数年来调查了一千多种资源植物。其中经济价值较大,有发展前途的种类甚多。
五、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任务是在广东、广西、闽南地区进行热带和亚热带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的考察和研究,并特别注意配合橡胶和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1952年开始工作,预期1962年可告结束。华南地区气候兼具热带、亚热带、温带性质,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热带生物资源,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占有重要地位。1952年开始有了一千多位科学技术人员响应政府号召在海南岛和粤西对热带资源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于橡胶宜林地的选择,对于建立防护林带和萌生带提出了具体意见;了解了气候因素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寒潮对植物生理学上的作用,提出了防寒的各种措施和改进施肥方法的建议。1958年华南队又在考察广西十万大山地区的过程中摸清了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制定了该地区的十九个县的自然区划和六个县的经济区划。在该区找出大面积橡胶宜林地,并找到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五百三十七种,有经济价值的动物一百三十种,已提出其中特别应该重视的种类。
六、土壤调查队。任务是配合流域规划需要,进行黄河和长江灌区的土壤调查工作,并进行一定的定位试验工作。1956年开始工作,现仍在继续工作中。土壤调查队在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游地区进行了广大的灌区调查。已调查的面积,黄河流域为二十七万六千平方公里,长江流域为十八万九千平方公里,分别制出了二十万分之一和十万分之一土壤图,不仅满足了黄河长江流域规划的需要,而且直接帮助了一部分人民公社进行了土壤改良规划。在华北、内蒙古、宁夏等地结合地下水进行了土壤盐化的研究,阐明了各种不同的盐渍化类型,并提出了预防盐渍化的意见。
七、盐湖科学调查队。任务是考察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研究综合开发利用。1957年开始工作,现仍在继续工作中。柴达木盐湖队不仅对盐湖的情况和某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意见,而且直接帮助地方解决有关国家急需的钾肥的土法生产的技术问题。1957到1958年盐湖队在这个区域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盐类资源分布和成分等各种资源材料,说明这个盆地不仅有基本化学工业原料所需的食盐储量非常巨大,而且富有工业和各种新技术上所急需的化学原料和农业生产上非常需要的钾。盐湖附近的地层中也发现沉积着各种盐类。继续深入的研究有发现更多资源的可能。就发现的重要资源研究其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案和工艺流程也在开始。
八、青甘综合考察队。任务是考察青甘地区工业和农业资源,研究综合开发利用和生产力配置问题。1958年开始工作,预期1961年可告结束。青甘队虽在去年才开始工作,但已对引洮工程的坝址和渠道的一部分工程地质给予了直接的帮助,对河西走廊提出了全面的生产力配置的初步意见。并且对北大河流域的水土资源提出了合理利用的规划意见等。
九、治沙队。任务是根据1958年10月西北六省、区治沙规划会议上制定的治沙规划方案,进行沙漠改造利用的科学考察工作和试验研究工作。1959年开始组成。它的前身固沙队最初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的一部分,三年来对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的沙漠进行了初步考察,为今后开展治沙工作提供了部分科学资料。
十、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任务是根据1959年2月水利电力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召集的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规划会议的决定,进行引水路线和该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综合考察工作。1959年开始组成。
以上十个考察队的考察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其中多数是科学资料缺乏,交通不便,供应困难的地区。
综合考察的若干新发现
通过考察工作,对于自然条件也有了很多新发现,推翻了某些陈旧的概念,甚至获得了新的解决自然规律的线索和途径,从而帮助了科学的提高。
过去土壤学家对华北平原的土壤简单地统称为“冲积土”,这只能反映地质沉积作用,而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特性和土壤的发生演变情况。他们在考察中运用了土壤发生学的理论,查明了各种土壤的过渡演变情况,并详细地划分了土类和变种。过去对亚热带北部地区和暖温带土壤(褐土)如何过渡还不很明确。通过考察工作,知道亚热带北部地区主要为黄棕壤(也有称为黄褐土),分布于长江以北的地区、唐白河谷和汉江以北地区。对于南方水稻土壤的发生演变,也有了进一步的看法。在东北、青海、甘肃及新疆的土壤考察中初步拟定了土壤分种系统,说明了土壤类型分布及其特征。新疆方面肯定灰棕色荒漠土为北疆的地带性土壤。
地质学家在黑龙江流域地区综合分析了沉积厚度和岩相变化,折绉和断裂情况,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矿产分布特征,初步认识了这个地区的地质发生历史,把这个地区大地构造区分为六个带,指出相应地区矿产远景;在柴达木盆地发现大量钾盐沉积,说明了内陆性湖泊和钾盐沉积的关系;在广西二迭纪地层发现较大量的原生菱铁矿,都为今后开拓了新的找矿方向。
地貌学家在云南考察中,研究了风化壳型的镍矿的富集和微地貌条件的关系。对于云南地貌的研究,过去只从形态上认识,而忽略了地貌的发育,经过调查,特别是在海拔一千三百五十米的大渡岗(思茅以南)一带的高原面上,发现无可怀疑的河流相沉积,有力地证明了云南高原为过去长期剥蚀所形成,到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期的地壳运动,上升到现有高度。在巴旦吉林、腾格里、塔克拉马干各沙漠的考察中,证实了沙丘中沙的起源来自附近湖洪积或冲积平原,而非来自远方。
气候学家考察了东北、新疆、华南地区,并与土壤学家、地植物学家交换意见后,对于我国划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分界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我国亚热带的指标以积温4500—8000℃,最冷月气温2—16℃,无霜期自二百四十——三百六十五天为相宜,照此指标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大致接近于北纬34°,也就是淮河秦岭白龙江线直至东经104°,这条线再向西已属高山气候带。这与农业生产上一年两熟的北界大致相符。新疆虽有部分地区全年积温计可超过5000℃(如和田、吐鲁番)或在夏季还可以栽植一年生的亚热带作物,如棉花等,但终因冬季温度太低,常至摄氏零下十度,多年生亚热带植物都不能自然地在露地过冬,所以不应列入亚热带。在广西调查中也提出了关于划分热带亚热带的意见。
植物学家证明了北疆准噶尔为土耳其斯坦荒漠和亚洲中部荒漠的过渡地带,并提出其西部分界线位于准噶尔西部的界山。在云南植物区系的起源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我国科学力量还比较薄弱,而且缺乏经验,综合考察工作更是如此。但在党的坚强领导和苏联专家的无私帮助之下,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发展,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