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因地制宜寻找饲料 因陋就简解决猪棚 多快好省发展养猪事业 谈桥生产队十个月养猪四千头比去年增加一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1
第3版()
专栏:

因地制宜寻找饲料 因陋就简解决猪棚
多快好省发展养猪事业
谈桥生产队十个月养猪四千头比去年增加一倍
本报讯 上海市宝山县彭浦人民公社谈桥生产队树起了一面用穷办法发展养猪事业的红旗。这个队今年十个月来共养了四千二百六十九头猪,比去年将近翻了一番。
这个生产队地处上海近郊。在高级社时期,养猪就较有基础。地少劳动力比较多,从城市取得饲料也比较方便,这是他们的有利条件。但是,随着猪的饲养量激增,加上今年6月市区机关、企业也大量养猪,原来供给他们饲料的许多单位都停止了供应,饲料不足就成了突出的矛盾。同时,猪养多了,棚舍也不够。面对这样的困难,这个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鼓足干劲,寻找各种办法,自力更生,使养猪事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这个队在解决饲料问题的过程中,起初存在着两种方法的争论。少数人认为,“猪要养得好,非要以精饲料为主不行。以青、粗饲料为主,猪发育慢,长肉少。”因此,他们的结论是:“多养不如少养。”但大多数人认为可以采取穷办法养猪,精料不够用青料代,细料不够用粗料喂;而且,“市区饲料取之不尽,人家搞好的,我们就搞差的;人家搞整的,我们就搞零的。只要去找,总能找到。”“青粗饲料只要洗得净、切得细、烧得透,肯下功夫,总能养好猪。”因此,他们的结论是:“猪一定要多养,养得大,也养得好。”队党支部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发动群众大家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饲料问题。穷办法果然办法无穷。他们首先组织起四十多人的专业队伍,专门到市区去搜集烂瓜果蔬菜,如黄金瓜西瓜皮、烂山芋、茭白壳等,一般一天能搞到二百五十到二百六十担;蔬菜地里一棵菜根,一张菜叶,有一点收一点,每亩田四十天可搞到二千斤。他们还组织了辅助劳动力去割野草,在小河浜里种植水浮莲和水葫芦,使青粗饲料的来源大为增加。此外,他们还利用零星地和无花果田来种大麦,到面粉厂的污水沟里去滤出瘪的麦谷,也增加了一部分精饲料的来源。这个队终于基本上解决了饲料不足的矛盾。
这个队在解决棚舍问题上,同样使用了穷办法。一方面充分利用旧棚,一方面合理改建棚舍。他们起初利用一只破木船,和一些零星材料,造起了九间土棚,做出了榜样。接着党支部发动大家广泛收集废旧毛竹、木棍、砖头以及石板和石块,继续造起了三十多间土棚。这样,他们就基本上解决了棚舍不足的矛盾。
这个队在饲养管理上也处处贯彻勤俭养猪的精神。喂食尽量精打细算,有计划地喂,节约精饲料。如肉猪在隔奶初期多给些精料,长架子时就多喂青粗料,催肥时再适当给些精饲料。有的饲养员只搭用10%的精饲料,也把猪养得很好。在管理上,饲养员们都学了一些防瘟治病的本领,他们用土法治白痢病,疗效高,又省钱。因此,他们的猪既养得多又养得好,死亡率很低。
猪养得多,肥也就多。这个队的猪粪自己用不完(全队共有土地二百八十五亩),每天可供给同公社的塘南生产队二百担以上的猪粪。猪养得多,上市量也多,今年1到10月,全队共卖给国家一千三百五十五头肉猪,支援别处六百头苗猪。公社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今年1到10月全队在养猪方面的总收入达九万多元,占农副业总收入的43.6%。
为了造更多的肥,把更多的肉猪支援城市,进一步增加公社的收入,这个队雄心勃勃,除了要求今年猪的饲养量达到五千五百头外,正在计划养更多的猪。(附图片)
浙江省杭州市郊西湖人民公社西湖生产队新建的养猪场饲养的猪群 新华社记者 周坤全、吴元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