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东梁山贯彻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因地制宜方针 建成引蓄用三结合水利网 综合利用水力促使农林牧副渔一齐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3
第3版()
专栏:

东梁山贯彻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因地制宜方针
建成引蓄用三结合水利网
综合利用水力促使农林牧副渔一齐发展
本报兰州22日电 全国著名的引水上山旗帜——甘肃武山县东梁山村在1956年该县人民以敢想敢干的英雄气概,将聂河水引上海拔一千九百米的东梁山以后,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续继兴修水利。现在,整个灌区已经形成引、蓄、用三结合的山地自流灌溉网。依靠群众的集体智慧,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山地灌溉方法,使全灌区的三万六千亩土地,完全摆脱了干旱威胁,实现了“水源四季有保证,大旱百日不成灾”的愿望。粮食单产由水上山前的八十斤跃进到今年的两百多斤,许多低产粮食作物和新上山的经济作物,都创造了大面积的高产纪录。
东梁山并入洛门人民公社之后,单独成立了一个管理区。现在,整个灌区的山顶、坡地、梯田都实现了引、蓄、用三结合的水利灌溉网,这是由于充分发挥了公社“大”和“公”的优越性,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地进行了高级水利化四大建设的缘故。
首先,他们利用瓷管瓦管把明渠改为地下管道,采取渠水保塘、塘水灌地,节节拦蓄、处处设防的措施,组成地下渠塘管道灌溉网,使土地连片,为机耕提供条件,并保证常年灌溉。
其次是建筑导虹吸管,依次把水引上各个山头,使山头上的土地变成水田。
第三,在高地埂上装置水池,利用水的自然压力,在山坡梯田实行人工降雨的喷雾灌溉。东梁山人民在去年近射程人工降雨器的基础上,今年又创造了中射程摸擦轮喷头,每个可喷射一点一亩土地,使每亩用水量比自流灌溉省水十二方,做到地不板结、不冲刷,粮食产量较自流灌溉的地提高10%—20%。尤其是蔬菜作物增产更为显著,去年何家湾的南瓜平均亩产为六千四百斤,今年采用人工喷灌后,便跃增到九千零六十三斤。
第四,利用渠水向下倾泄的压力装设了自来水。东梁山上最高点的柏家村,社员不但用自来水做饭、喂牲口,而且在新建的住宅里使用着有自来水的浴室、厕所。
随着山地高级水利化建设的发展,给逐步实现山区电气化、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自1958年7月东梁第一水力发电站诞生后,今年2月又建起东梁第二电站,使全山人民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村村装置了扩音喇叭。电气还广泛利用在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在柏家村、何家湾建立了三座亚麻加工厂,安装了电动压麻机、弹花机,每年可制亚麻五万斤;并修起三十马力的面粉厂一处,每年可加工粮食七十二万斤,基本解决了群众下山磨面的问题。为了节约大量劳动力,还大胆地从山脚下修了一条通向山顶的电缆飞车,解决了运输上的困难。
引水上山,对于扩大土地利用,大兴山水草木之利,大力发展多种经济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过去不能出产的重要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现在开始大量生产了。他们除大面积的种植大麻、胡麻、油菜、甜菜、蔬菜等经济作物外,还培育了大片草原,兴建了十一座羊场,养羊一千二百只,年产羊毛三千多斤;养蜂一百多箱,年产蜂蜜四千余斤;并且利用渠塘饲养了鱼和鸭。几年来,这里建立了专业队,开发了山坡荒地,栽培苹果、梨、蚕桑、桃杏、葡萄、核桃、花椒、漆树等各类经济树种三百多万株,既绿化了山区,又增加了社员收入。今年柏家村和潘坡的苹果树已第一次结下丰硕的果子,今后东梁山上各类经济树将会逐年发挥效益。
东梁山人民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的精神鼓舞下,目前正以冲天干劲,开展一个声势浩大的改造山地、改良土壤的园田化运动。同时在东梁渠渠首的引水口兴建一座四十二米高的水库,工程竣工后,即可大量的发电、养鱼、养鸭,获得更多的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