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沙漠中的革命——榆林县牛家梁公社是怎样战胜沙漠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5
第3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沙漠中的革命
——榆林县牛家梁公社是怎样战胜沙漠的
“逃、防、攻”,这是沙漠地区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曲。
几千年来,沙区人民被反动统治阶级和沙漠夹攻,在饥饿死亡的边沿上挣扎,最后只落得逃亡四方。1949年解放后,沙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向沙漠宣战。但是,个体农民和农业合作社,毕竟力量单薄,也只能在路边栽“护路林”、在田边栽“护田林”,起着一些防御的作用罢了!1958年,大跃进的号角震动了祖国各个角落,陕西榆林县原牛家梁乡的人民群众,以前无古人的独创精神,决定从红花梁引水,通过大沙漠到达海流滩,修一条四十华里长的大渠道。这就是向沙漠进攻的序曲。
根据多受益多出劳力的原则,海流滩高级社应该多出些劳力;但是这个社没有那么多的劳力,农民们非常焦急。而海流滩下边的几个高级社,因为地缺,很需要用水冲沙开田(利用水力削平沙丘,变成平坦的土地,可作农田或牧地),他们也有劳力,但因为不是受益区,有劲使不上。为了劳力问题整天闹纠纷,至于材料、劳动组织、统一规划和统一指挥方面,问题更多。这时候,农民们深感种种矛盾妨碍修渠工程的进展;而凭着协作精神与旺盛的斗志,群众终于把这条渠修成了。有了水,海流滩的群众就欢天喜地的种上了稻子。附近地区的农民看到了沙漠中水流滚滚,冲出大片沙地,造成许多稻田和鱼池,于是大伙儿的眼光便越出社界、乡界,很希望把这一带的黄沙和大小河流都变成财富。人们纷纷要求延长渠道,扩大兴修计划,使百余里沙区的高级社都能受益。为了实现这种要求,人们迫不及待地要求突破原有的生产关系,把十二个高级社合并为两个大社。这时候群众只知道并大社好处多。可是过了几个月,毛主席提出了“人民公社好”,于是欢呼声响彻沙漠上空,人民公社就应运而生了。
人民公社的成立,为向沙漠进攻组织了强大的力量。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多弄点水地,多开些沙田,而是要“征服毛乌素大沙漠”!他们决定把榆东渠先延长一百华里,把渠道引入沙漠腹地去。由于公社统一规划,集中而有效地组织各个生产大队的人力物力,从而就显出这样的差别来:公社成立前,榆东渠修了将近七个月,只修了四十华里;而人民公社成立后,用两个月时间,便修了一百华里渠道和两个大水库。经过千辛万苦,这条沙漠运河——榆东渠,像长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盘伏着,水驯服地流进了大沙漠。几十里以外的群众听到渠成水来的时候,欢呼若狂。
榆东渠的水进入沙漠以来,虽然时间不到一年,但沙漠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渠道周围的沙湾里,出现了近千个小海子,像葡萄串一样,一个接连一个,伸向远方。一个个沙丘像孤岛似的被围困在小海子的中心。有的沙丘已经完全瘫痪,没落在湖里了。一向和沙子狼狈为奸的风,在有水的地方也不再逞凶了。过去寸草不生的大沙漠,也长起了各种绿草和自生林。大沙湾里有了水,便可以大量养鱼(已有二十多个海子养鱼四十多万尾)。鱼鹰、黄雁在湖泊上空飞翔,天鹅也到这里来栖居了。
沙漠怕水,人们现在找到了这个窍门。人们充分利用榆东渠的水,在广阔的沙漠中“引水冲沙”,开辟田地。公社化以前,原牛家梁乡的群众虽然也曾“引水冲沙”,但因水源小,只能小规模地进行。现在有了沙漠运河和许多大渠道,有了一个又一个小海子和大水库,这就能大规模地把沙漠变成良田。今春,牛家梁公社已经用“引水冲沙”的办法,把三千三百亩沙漠变为平坦的田地;秋季,又展开了大规模变沙漠为良田的工作。在海流滩生产大队,从9月初开工到10月初,已经冲出近千亩田地。牛家梁公社所属的榆泊涧,过去是一片流沙。公社化以后,用榆东渠的水“引水冲沙”,把四百多亩流沙变成良田。这里的谷子、糜子长了半人多高,有一片八亩地的玉米丰产田,平均每亩可打六百斤;这里还有大片的菜蔬和瓜类,看了使人十分兴奋。沙漠给劳动者带来多么丰厚的报酬啊!
修榆东渠,使广大群众更加认识了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大批土专家。牛家梁公社协同另一个公社采取“以沙筑坝”的办法,建成了蓄水四千多万立方的白河水库,保证了下游一万二千亩农田免于灾害,同时可以灌溉十五万亩农田和沙地。现在,牛家梁人民公社的土地上,树木成林,水渠纵横,稻田相连;平坦的草地上,漫过羊群;在沙漠中的葡萄串似的大小湖泊里,鱼在跳跃。社员们唱道:“牛羊满滩跑,沙海把鱼养,塞上小江南,八月稻谷香。”
牛家梁人民公社只是榆林专区许多先进公社当中的一个,看看整个榆林专区的情况,就更加鼓舞人心。沙漠占榆林专区土地总面积的33.1%,经过十年奋战,全专区绿化了的沙漠,占沙漠总面积25%,基本上固定了大沙漠边沿上的流沙,保护了沙区的房屋、农田和牧地。但是,向沙漠开展全面进攻,这还是在去年大跃进和公社化以后的事。去年造林面积五百二十四万亩,等于解放以来造林总和的三倍;今年,公社化后的第一个春季,全专区造林二百四十余万亩,比去年同时期增加33%。今年,许多远征队深入大沙漠腹地,在人迹罕到的地方,第一次播下草种,栽下树苗。解放前全专区共有水地十二万七千多亩,从1950年到1958年共修水地四十万七千多亩;而从1958年大跃进到1959年上半年,便修出水地六十九万七千多亩,比过去八年来兴修水地的总和还多二十九万亩。沙漠地区的人民公社在国家帮助下,组织了庞大的兴修水利的专业队伍,在沙漠地区修许多水库和大渠,可使更大面积的沙漠变成良田。
一百五十年来,长城沿线的沙漠像洪水似的向南流动了一百四十华里,任意吞没一切。但是,没有机械,不用多少投资,榆林专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自己的劳动和人民公社的力量,开始控制它,驯服它,改造它。他们正在把多少年来和荒凉、干旱及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漠漠黄沙,缔造为一个美丽如画的幸福世界。  (摘自中共陕西省委的调查报告)(附图片)
这是榆林人民开凿的“沙漠运河”——榆东渠。
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群众利用榆东渠的水的冲力把沙子冲到需要填方的地方,一个小时“水冲沙”顶上三千人干一天。   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