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广阔浩瀚的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5
第6版()
专栏:

广阔浩瀚的友谊
中蒙友好协会副会长
中蒙友好协会代表团团长 毛齐华
中蒙友好协会代表团应蒙中友好协会的邀请,不久以前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作了三个星期的友好访问,并参加了蒙古人民为庆祝我国建国十周年而举办的友好活动。
从9月16日开始,蒙古全国各地举行了为时十五天的蒙中友好活动。在蒙古辽阔的土地上,从城市到乡村,从首都乌兰巴托一直到草原上每一个角落,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在庄严的苏赫巴托尔广场上,中蒙两国的国旗,高高飘扬;国家剧院门前,悬挂了毛主席和泽登巴尔主席的巨幅画像。在全国各个城镇,在每一个苏木(县),到处张贴着欢呼我国国庆、欢呼中蒙友谊的标语。在工厂和矿山,在农场和合作社,在机关和学校,到处都可以看到兄弟般的蒙古人民热烈地欢庆我国人民光辉的节日。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接待。好客的蒙古牧民们用最隆重的民族礼节招待我们,给我们献哈达,为我们专门组织了那达慕大会,表演摔跤和赛马。我们到达许多地方,都听见红领巾唱起“东方红”迎接我们。我们虽然不通蒙语,但是这种亲切如手足的情谊,使我们深受感动。中蒙两国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这样息息相通、水乳交融,使我们感到就像在祖国欢庆国庆节一样。
“十·一”国庆节前夕,我们参加了乌兰巴托市各界群众庆祝我国国庆节的大会,也参加了工人和牧民的联欢会。无论是党政领导人,或是普通的工人和牧民,都热烈地祝贺我国人民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我国各族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把我国人民的节日看做是自己的节日;把我国人民的成就看做是自己的成就。这最生动地表现了中蒙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伟大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基础上的,它将像太阳一样永远发射出灿烂的光辉。
我们在异常友好的气氛中,怀着兴奋的心情到蒙古许多地方,进行了参观访问。
蒙古是一个土地辽阔、物产富饶的国家,素以畜牧业著称。按全国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有牲畜二十七头之多。自人民革命胜利后,蒙古人民在人民革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获得了光辉的成就。195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农牧业合作化,全体农牧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从此,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了。随着个体经济的消灭,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了行政机构,实行苏木(县)和合作社合一,撤销了巴戈(乡)一级的机构。改革以后,全国共有四百二十多个苏木——合作社。为了加强对合作社的领导,许多机关干部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下放到合作社,参加基层的生产领导工作。这样,实行了“政社合一”,不但使领导更接近生产,提高了工作效率,精简了机构,节省了国家的行政开支,而且加强了对合作社的领导。这对促进农牧业的加速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参观的许多合作社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他们正在努力实现牧民定居。党和政府对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定居十分关怀和重视。在全国遍设了许多农牧业机械站和基本建设处,帮助各合作社打草、剪毛、耕种土地和建设房屋。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各苏木——合作社的中心区已经建立起不少漂亮的新式住宅、仓库;许多拖拉机在草原上奔驰,翻起了沉睡多年的黑油油的土地。蒙古同志告诉我们,党中央提出了伟大的号召,到1961年面粉完全达到自给。这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号召。因为,在蒙古发展农业有着巨大的意义,它不仅将使面粉自给自足,而且将建立巩固的饲料基地,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为牧民的定居生活创造条件。我们亲眼看到,蒙古的广大农牧民正在为实现这一号召而热情地劳动着。
蒙古原是一个畜牧业国家。但是,在蒙古人民革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于蒙古人民的辛勤劳动,蒙古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一个落后的游牧国家变成为农牧业—工业国家。我们怀着无限的敬意,参观了许多扩建和新建的轻重工业企业。这些厂矿都是机械化自动化的。距乌兰巴托约四十公里的那来河煤矿,是蒙古最早的工业企业之一。这个煤矿在1922年建矿时,还只有二十多个工人,年产八百吨煤;而今天,只是其中的一个在1958年正式投入生产的大矿,就有一千二百名职工,日产量达到一千吨。这个煤矿的职工以能供应首都用煤为光荣,积极参加生产竞赛,劳动热情高涨,决心争取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乔巴山工业联合工厂是蒙古最大的畜产品加工工厂,在它建厂的二十六年当中,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人增加了五倍,产品增加了十七倍。目前,这个工厂还在大规模的扩建,新建的两个分厂——毛纺厂和制鞋厂即将投入生产。我们从这两个工厂的发展,看到了蒙古工业迅速发展的缩影,同时也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能够发挥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量。
我们也参观了医院、疗养院、学校和各种文化事业。随着生产事业的巨大发展,蒙古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目前,全国已经实行了普及小学教育,在大城镇开始实行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今年十年制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全部可以升入大学。我们在蒙古访问的期间正值秋收季节。许多中学生和大学生下乡帮助秋收。学校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为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高年级的学生,每年每人参加三十天到四十五天的体力劳动,其他各年级也设有劳动课程,这一方针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工人进了业余学校,学习文化和技术。为了迎接人民革命胜利的四十周年(1961年7月11日),人民革命党中央号召全民向文化大进军。人们都热烈响应这一号召,掀起了学习高潮。无疑的,这个运动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蒙古人民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国人民欢欣鼓舞。我们预祝他们在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发展国民经济及文化的三年计划(1958—1960年)的斗争中,获得更加辉煌的胜利。
现在,我们已经离开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带着草原的芳香,满载蒙古人民深厚的友谊回到了祖国。我们虽然告别了兄弟般的蒙古人民,但是,蒙古人民对我国那种深厚的友谊,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我们将把蒙古人民的隆情厚谊传达给我国人民,并汇报我们亲眼看到的蒙古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气概和伟大成就。
明天(11月26日)是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热烈祝贺蒙古人民共和国三十五年来的光辉成就。我们深信,中蒙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谊必将获得不断的发展,并对促进两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发挥重要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