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不一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5
第7版()
专栏:

不一般
丘扬
今年话剧大丰收,不少剧团都以自己编写的剧本,发抒了自己独具的才能,前不久,“东进序曲”和“八一风暴”等剧以其有声有色的精彩处理,使得首都观众耳目为之一新。这几天,“红旗谱”的演出又在这幅绚烂的图卷上增添了新的颜色。做为一个观众,特别是做为一个戏剧从业人员,我是深为外地同行们这种卓有成效的独创精神而欢欣鼓舞。有一条道理,现在看来是越加明确了:越是带有地域特点的作品,就越易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因为它特具的乡土色彩和芳香,对于丰富祖国的百花园地,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到处只不过那几个雷同的戏,雷同的处理,那就很难设想戏剧事业的绚烂多彩。“红旗谱”的成功,正在于它有其独具的个性。
戏,笔触很开阔,性格基础很深厚,无论表演处理或者舞台美术,都见得出师承,更见得出新意,而这一切又共同完成着一个政治目的:事,是革命冀中的事;人,是革命冀中的人!
不想在此谈故事,梁斌同志的作品早已深入人心;也不想谈论改编工作的得失,因为它基本上抓住而且也体现出了原著中这一阶段的核心。想只就戏论戏地谈谈演出所给予我的突出印象——不一般。
这自然离不开原著所提供的重要基础,在这里,地主与农民间不调和的斗争所表现的样式、斗争的主要事件、敌我两方的人物面貌、斗争的前因与后果……等等,基于作者对此的具体感受和深入观察,原著已经具有独特的风貌,但是,演出就更加丰富了这不一般化的色调,看得出来,和原著一样,戏剧艺术家们从生活、从表现生活的传统技法中,汲取了许多新的有益的营养。
演出很注意情节、很注意为了突出情节所必需的景色变化,但是最吸引人的,还是它的人物塑造。
三代人都写得好,不仅仅在于他们都有自己特具的面貌,而且还看得出他们代代之间的性格变化和发展。党的领导的出现使得他们之间性格上有一个飞跃;但,正是因为有这许多竖得住的饱满性格,也使得党的领导在群众斗争中所起的组织教育作用,显得十分有力和根基深厚,人们不但可以看到舞台上所进行着的斗争,而且更可联想起以后的许多胜利局面。
怀着复仇的决心有肝胆也有谋略的朱老忠,和他父亲一样,不愧为有传奇色彩的农民英雄,而且,显然地和安份守己的严志和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真正能够领导农民向地主展开轰轰烈烈的斗争的,却只能是在党的领导贾湘农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志和的儿子们;朱老忠身上个人的复仇决心,个人的卧薪尝胆,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复仇的道路。自发的农民斗争只有在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下,才能开拓局面获取胜利的客观真理,在戏里表现得十分令人信服。
好处是在阐述这个主题的时候,各个具有特色的饱满性格并没有因而受到损伤,朱老忠一直不失其敢做敢当的燕赵男儿本色,严志和的性格发展轨迹也很鲜明但又丝毫没有离开他自己独特的思想逻辑,但是,观众依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在接受了党的领导之后的本质变化。
语言也写得好,有性格特征,特别是老忠、志和、老明几个人的语言写得生动,演员也演的细致、鲜明,往往通过一段甚至一句语言,就能很清楚地突现出人物思想中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许多同志为这出戏的许多有新意的处理、特别是放手向传统学习的做法所吸引,我有同感。但是,这出戏真正动人的地方却不在于吸收了若干新的技法而已,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演员有感情、很真实地体现了人物性格,这是很重要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经过集中、甚至是经过装饰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生命的东西。看得出来,和“降龙伏虎”相似的是,改编者从剧本的写法上,就汲取了若干传统技法,也有许多舞台形象处理的腹稿,孕育在剧本的结构之中,这大大有利于演出中大胆地汲取传统形式的尝试。戏里,许多给人印象颇为突出的地方,比如第五场中大家畅想未来时朱老忠的飞脚、朱老明的突然复明等等,看得出装饰、看得出是从传统技法上汲取到了浪漫主义的处理手法,但,由于是和人物性格、感情状态以及情节发展密切结合着的,所以人们突出地感到的是其中的真实,而没有想到形式上的夸张与否。就汲取传统的作法和成果来讲,这是上乘。但,突出、夸张不是传统中唯一的技法,也不是孤立的东西,它总是和照应,和对比甚至和铺叙等等技法协同运用互相发明的,孤立地选取一个方面有时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演出中个别地方、个别场次之所以有时还使人感到有些不顺畅、起伏不鲜明(比如第五场的情绪高昂和第六场的希望破灭之间的对比关系,是不是正是由于忽略了铺叙和照应的结果。这样就使得若干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并且引起更多联想的“点”的作用,发挥的不够突出。这自然是小疵,无损于整个演出的壮阔气派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