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土法上马 由土到洋 建设快 成长快 插花庙—中型铁矿一面红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6
第2版()
专栏:

土法上马 由土到洋 建设快 成长快
插花庙—中型铁矿一面红旗
本报讯 湖南省涟源钢铁厂插花庙铁矿跨进1960年,在11月9日提前五十二天超额完成了全年采矿二十六万吨的生产计划,矿石质量不断上升,成本下降。插花庙铁矿的基本经验是执行党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由土到洋,大搞技术革新,突破运输关,实现索道化、轨道化。中共湖南省委很重视他们的经验,认为推广他们的经验,对加强矿山工作,保证明年钢铁工业继续跃进有重要的作用。
自力更生速度高
插花庙铁矿是去年3月开始建设的。通常建设这样一座年产四十万吨的矿山,需要三年时间,而插花庙铁矿却在十个月内建成了。而且,边基建、边生产,从去年9月到现在,已为涟源钢铁厂生产了三十六万多吨矿砂,满足了炼铁需要。去年3月以前,这里还是荒山峻岭,没有机器设备,没有交通工具,技工只有一百多个,最初掘进全靠手锤,从数百米的山上运矿下来全凭肩挑背负。当初有人看到这些条件就断言:“矿山条件太差,根本不可能跃进。”然而,插花庙铁矿的职工自力更生,由土到洋,建成了这座矿山,赢得了高速度。
提高新工人的觉悟
矿山原计划1959年投入生产。去年8、9月,涟钢一跃再跃,给矿山提出了一项新任务,要提前在1958年供应出八万吨矿砂。矿党总支勇敢地接受了这一任务。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新工人多,思想比较乱,技术低;掘进慢,台班效率低,到9月份,只完成进尺三千多米。在这种情况下,矿山党总支首先加强了对工人的政治思想教育。在全矿范围内开展了一个以厂为家和五大关系(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民主与集中、纪律与自由、生产与生活)的教育,很快地提高了工人的思想觉悟,在这个基础上,开展了一个创造新纪录的高工效竞赛运动。结果,到年底止,开辟了五十七个窿道,超额二千米完成了全年的掘进计划,超额二千吨完成了全年的矿砂任务。还建成了一座年产四十万吨的破碎场。
土洋结合 大闹技术革新
最初,设备材料的供应很紧张。全矿只有一台柴油压风机,一台电动压风机,矿山又地处高山峻岭,仅有一条公路和外面相通。在这种条件下,插花庙铁矿的职工,按照党所指示的方针,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大搞“小、土、群”。窿道没有通风设备,就利用自然通风和木制鼓风机;没有风管,就用竹篾油布作风管;井下照明没有洋电灯,就自制土电灯;斜井提升没有卷扬机,就自制土卷扬机;没有钢轨,就以木轨代替。他们大胆打破了许多陈规,创造了三十多种土的和土洋结合的机械设备和部件。一连串土机械的试制成功,解决了职工思想上两个问题:第一是深刻体会到党提出的自力更生的方针的正确;第二是大大解放了思想,大胆搞了许多自己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实现索道化 轨道化
矿砂高产关突破以后,运输关就突出了。当时,全矿五千多个工人,有一大半是搞运输的,但山上的矿砂却仍堆积如山,破碎场吃不饱,高炉有断粮的危险。
党总支及时提出了“高山索道化、平地车子化”的号召。总支书记与索道组的工人蒋炎成等商量,将原来运输效率很低的索道,仿照火车制动闸的原理,搞了一个刹车装置,由于控制灵便,索道每次的运载量由过去的六至八筐增加到二十二筐,台班效率由过去的八吨提高到九十三吨。
不久,又实行了平地车子化,十三天时间,修起了二千一百八十七米木轨道,实现“消灭扁担挑”的诺言。运输工人却减了一千四百多人,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
矿山还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现在全矿已拥有一支七百多人的强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他们采取现场教学和上课相结合的办法,新工人先做地面运输,熟悉情况,然后进窿道干活;同时,登记三匠(木、锯、竹)作为最先训练的技工的骨干;因老技工少,就用一师多徒、师兄帮师弟的办法分批训练。学到基本技术以后,就大胆让徒工单独操作。
向机械化 现代化迈进
今后,这座矿山将以更快的速度继续跃进。目前,正动工兴建一座完全机械化的竖井,还将兴建斜井和平窿,建成以后,设计生产能力就要从现在的四十万吨提高到六十万吨。明年,采矿要完全实现机械化,窿内和到破碎场将采用部分电机车运输;破碎场将增添十六部鄂式破碎机,使破碎能力由现在的四十万吨达到六十万吨。适应这一需要,由田湖到黄泥塘(涟钢)的铁道将铺成双轨。这样,这座矿山将生产更多更好的矿砂供应涟源钢铁厂的需要。(附图片)
山东莱芜县赵庄铁矿已提前七十七天超额完成采矿计划的212%,有力地支援了全省钢铁工业的发展。这是工人们在进行选矿。 新华社记者 李成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