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适应工程需要不断改革工具 漳河水库工地因时因地制宜改革工具提高工效四倍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6
第3版()
专栏:

适应工程需要不断改革工具
漳河水库工地因时因地制宜改革工具提高工效四倍多
本报讯 湖北省荆州专区漳河水库的工地党委,发动群众大搞工具改革,现在从装卸到运输,从挖掘到碾压,出现了很多种高工效工具,使平均工效比原来提高四点四三倍。
漳河水库是去年冬天开工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整个工程有两座主坝(高五十多米的)、两座副坝和一条总干渠、四条支干渠,全部土、石方为三千二百万立方米,水库建成后蓄水量可达到十五亿八千万立方米。经过四万民工一个冬春的奋战,现在主坝工程已完成一半。由于任务大,劳力不足,工地党委在开始施工时就领导群众大搞工具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因地因工程制宜”的方针,并通过搞试验、立样板等方法,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
紧紧根据工程进展的需要,因地因工程制宜开展工具改革,是漳河水库工程开展工具改革的一个重大特点。这就是:工程进展到哪里,工具改革到哪里,地势特点需要什么工具,就改革什么工具,人人改,天天改,边试验,边推广,不断试验,不断推广。当工程处于“清基”时期,由于工程特点是河床操作,便着重推广了空中滑丝和轨道绞车。当工程转入大坝“回填”时期,便着重开展了以运输工具为中心的工具改革。在运输工具改革中,主攻方向是消灭肩挑,为此便发动群众制造各种各样车辆和适合群众操作的“脚踏翻水板船”。为了多装快跑,又发动群众把小车改大车,载重量由三百斤提高为六百到八百斤。有条件的地方还铺设木轨道,改用大斗车,一次载重四千到五千斤,比人工工效提高六、七十倍。运输工效提高后,为了使装卸工作与之相适应,又发动群众试制成功了适合各种地形特点的囤土器,平均工效比人工高五倍。为了提高挖土工效,在平地推行“牵引犁”,在高地、凸地推行“排桩崩土器”,在石方地区推广“天硪式打眼器”,工效比人工提高六到八倍。
由于工具改革在不断进行,一年多以来,漳河水库工程已由九个工具厂发展到一百二十一个工具厂和一百四十五个工地修配站,还相继办起了三个造船厂、两个滚珠轴承厂。技术队伍也由一百二十人发展到二千四百九十六人。在运动中,群众共献计九千二百条,改革了各种工具三百多种,生产了双轮板车、单轮板车、木斗车、绞车等各种车辆十五万零六百四十二部、木船五百六十八只,修木轨道十六万五千多米、木板路四万八千五百多米、搞天线滑丝三千六百米,制吊杆一千六百三十根、崩土器一万七千五百六十三个、囤土器三百六十三个、滚珠轴承三万三千二百六十一套,以及许多其他工具,有力地保证了工程进展的需要。(附图片)
漳河水库工地创造的两种运输工具
深沟绞车运土器
坡上要有一直立绞车,车盘直径八分米,高七分米,圆轴直径十八至二十厘米,绞车架子直径九十至一百厘米。顺坡铺设双行木轨道,以四轮滑车沿轨道绞动上下运输。滑车后轮直径应大于前轮一倍,以调整受载重心。共六人操作。四人在坡上绞应二人在坡下装土。每天以十小时计算,可运三十至五十次,每人合一点四方土。
木轨斗车
形式如轻便铁道斗车,轨都用木制。轨面应加钉铁皮竹片等,以减少摩擦阻力。交叉处铺设岔道。车斗有方盒斗、转盘斗、柜式斗、飞形斗等多种,以方盒斗简易好用。一至二人推车。在装卸土的地方,另装上土台、卸土滑板等工具。这种水轨斗车平地或小坡地都可适用。每车载重八百至一千二百斤。每人一天工效比肩挑提高五至八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