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古都青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6
第8版()
专栏:名城赋

古都青春
秦汉明
1936年12月12日,在旧中国的大西北,出了一件震动人心的大事——“西安事变”。蒋介石在西安东五十里的骊山华清池,被主张抗日的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抓住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抗日大旗从延安高高举起,多少青年,从各个遥远的地方,路过西安奔投延安。
西安,这个古老的城市,几千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在这一块地方辛勤经营,十一个朝代曾把这里作为他们的都城,诗人杜甫就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诗句。它位于八百里秦川的中间。在它的南边,有盛产木材、药材和矿藏丰富的秦岭、巴山,遥遥眺望犹如屏风;北有著名的渭北煤田,号称“黑腰带”;西安四周,八水环绕,沃野无际,春夏季节,棉桃累累,麦浪滚滚……。
在浓荫翠绿,波光如镜,景色宜人的滻河东岸,有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村庄的遗址——半坡村。今天,这里已建成一座原始公社博物馆。人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博物馆里,还陈列着陶制和石制的纺线锤,也有精巧的鱼钩和小骨针,那不正是他们用这些工具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缩影?
历史悠久的西安,既是我国民族发祥地之一,又是文化的摇篮、诗的家乡。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光辉动人的诗篇。他们的诗篇,几千年流传在人民中间,光耀了中国的诗坛,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但是,曾经被诗人以瑰丽诗篇歌颂过的西安,在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饱阅沧桑,屡经兴废,频繁的战乱,重重的灾难,像可怕的飓风一样,一代一代,把它折磨成一座残破不堪的城市,特别是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成为蒋胡匪帮封锁和进攻革命圣地——延安的军事基地。那时,西安是处处碉堡,遍地战壕,反动派在播着战争的火种,匪徒们在制造死亡。
大地回春,1949年西安跨进了新时代。十年来,这座古城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它像一匹矫健的骏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列里,从历史幕布上拂去灰尘,补好创伤,绘上一幅最新最美丽的图画,由一个破烂的消费城市,逐渐变成了新型的工业和文化城市。
今日西安,妩媚多姿,楼房高耸,街道井然,绿树成行,市面繁荣。雄立在市中心的钟楼,金顶绿瓦,雕梁画栋,飞檐壮丽。旧日“长安大道连斜坡”,“晴天一炉香,雨天一锅浆”的道路状况已经改观。新修的柏油、水泥和碎石路,从钟楼伸展到四面八方,在七十五平方公里的城里和郊区,已形成了“棋盘式”的道路网。川流不息的公共汽车、电车,庞大的自卸汽车和载重卡车,满载着客人、材料、机械和设备,夜以继日的奔驰着。新的地下管道已经建起,千家万户的污水,通过畅通无阻的下水管道,源源汇集到新建的污水处理厂里。入夜,站在高达九层的雄伟的人民大厦上眺望,方圆几十里的大地上,灯光万朵,相映成辉,把这个不夜之城,打扮得好似美丽的水晶宫;那轰鸣尖叫的火车声,此起彼伏;车辆穿梭的喇叭声,街道上人的洪流,喧嚣沸腾……这里,听到了古城像巨龙汹涌飞奔的声音。
日新月异,越来越富有迷人魔力的西安,不知招来了多少游客。旧地重游的“老西安”,都用“今非昔比”来赞美西安的巨变;帮助我国建设的外国友人,曾把西安的建设比做“童话般的速度”。是的,西安层出不穷的奇迹,比童话还美丽。今日城区已突破原十三平方公里的旧圈圈,扩展到七十五平方公里,新兴的建筑群,像是浩瀚的海洋,正向远方扩展。瞧,到处都是新建的工厂、学校、医院和住宅,到处又在进行着新的建设。十年来,新修的建筑面积多达九百万平方米,相当于旧西安原有房屋面积的两倍半。“长安居大不易”的年头已成过去,国家拿出两亿两千五百多万元,兴建了可以容纳七十三万人的新住宅。
党的儿女,把最好的诗句写在最穷最白的地方,把最壮丽的图画,画在昨天市面萧条、城垣颓废、工业雕零的古城上。今日西安,已经成为我国和西北的机械工业、电器仪表工业和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了。几十万来自各地的职工,日日夜夜战斗在数以百计的新建和扩建的大、中型的工厂机器旁边。为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而挥汗如流的劳动着,生产出万紫千红的产品。
“手无寸铁”已成人们讽刺旧西安落后的笑谈。去年,除了“千家万户钢花溅,街头巷尾一片红”的群众炼钢外,经过职工五十七天的苦战,西北第一座钢厂——西安钢厂,已投入生产。西安新建现代化的中温中压和高温高压的发电厂,发电容量是解放前的十二倍以上。强大的电流,像一股充沛的血液,通过蛛网般的高压输电线路,以西安为中心,供应东到渭南,西到宝鸡,南达鄠县,北及铜川的工厂、矿山和农业的用电。
西安像雄鹰在振翅飞翔,东郊的纺织城,西郊的电工城,好似雄鹰的两只翅膀,披朝霞,驾晨风,一日千里地展翅高飞。
位于滻河东岸的白鹿塬,曾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地。当年,汉高祖攻破武关嶢关后,大兵驻扎此地,西取咸阳城,曾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今日的白鹿塬,山水如故,面貌一新,这里已成了一座“纺织城”。一排排灰白色的锯齿形厂房,一幢幢青砖红瓦的高大楼房,鳞次栉比,连绵五里。七年前,它还是一片起伏不平的庄稼地和几个零散的小村庄。今天,已由五座大型工厂组成一个完全新型的、现代化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
1934年,西安的一些官僚和巨商们,在大喊大叫“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幌子下,曾集股筹设裕秦纱厂。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英国、日本和法国的“洋行”里,买下了一万二千多枚纱锭、二百台布机和锅炉,机器从香港转仰光,又从仰光运到四川泸州,经过一、二十年的时间,这个曾经建起烟囱的裕秦纱厂,却一直停留在“筹备”中。所以,直到解放时,西安只有一座由汉口、石家庄搬来的私营大华纱厂。这个当时被称为西安最大的工厂,仅有三万枚纱锭和八百台布机。难怪,西北人民普遍缺穿少盖,多数人过着“一铺一盖,两条麻袋,一棉一单,两件破衫”的苦难生活。新旧对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日千里的情景,就更加使人感到自豪。
一出玉祥门,一条一百米宽的水泥马路的两边和中间,绿树成荫。马路两侧的土地上,楼厦林立,厂房相连,这里是几个新型的工厂和研究所。这些工厂生产了西北地区第一批出产的发电机、锅炉和其它电气设备。
西安,工业风景线上是奇花异苑,文化园地也是群芳争艳。今天,登临“孤高耸天宫”的大雁塔上瞩目四望,方圆二十平方公里内,绿树红楼连成一片。二十二所新型的大专院校,已构成一个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各类专门人材的教育网。目睹这片壮阔灿烂的文化摇篮和科学大厦,正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的实现。站在古老的大雁塔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社会主义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古都西安的无比瑰丽的青春。
〔赵志方插图〕(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