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咬破个人主义的茧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6
第8版()
专栏:

咬破个人主义的茧子
于厘
邻居买丝棉做衣裳,使我联想起蚕和茧。
蚕发育到相当时期,便吐丝结茧,把自己缠得紧紧的,任人间鸟语花香,风风雨雨,它不知也不觉,动也不动,到了适当的气候条件下,它才化成蛾,咬破了茧,飞出来,在广阔的天地间飞翔。关于蚕的知识我很肤浅,但是量情度理,相信能够化成蛾咬破茧子飞出来的蚕占多数,而毫不长进,老是躲在茧子里以至窒死在茧里的只是极少数。
人不同于蚕,不会吐丝,也不会结茧,只会缫丝织布,裹身取暖。这是常识。不过,细心观察一下,人往往有类似蚕一样的作为的。有些人在革命的途程上,经历了一个时期之后,有的人也会有意无意地吐丝结茧把自己束缚起来的。
有这样的一些同志:本来,他们的理想并不是那么高尚,参加革命,唯一地是为了追求低级趣味,诸如名誉、地位、虚荣……等。当他那种低级趣味得到暂时满足,或者他认为大有奔头的时候,就眉飞色舞,表面看来,他对革命似乎是“一心一意”的。可是渐渐的当他感到革命并不如他原来想的那样得心应手的时候,便露出了“三心两意”的马脚;进而,这种个人欲望遭到打击的时候,则表现为“无心无意”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往往感到前途茫然,但他总是不愿摒弃低级趣味,冲破狭隘的圈子。在这种情况下,靠什么动力前进呢?在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可郁郁不乐,暮气沉沉。从此,个人主义的茧子便结成,把自己的理想、生活、工作压进茧里去,不求上进。只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甚至连钟也不撞。
又有一些同志,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风里来雨里去,出入枪林弹雨。这些同志与前者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他的理想也不见得高超,当年斗地主,打鬼子的劲头很大,可是斗了地主,打了鬼子又怎样呢?他不愿想的那么远。在戎马倥偬之余,他曾偶尔遐想着“大功告成”后有间好房子,做点不很忙的事,多消闲,或者多点时间读读书……。战友批评他“生平无大志”,他不服气,顶回一句:“革命不是为了这个?”。果然,现在“理想”达到了,老婆、孩子有了,生活不错,小家庭温暖非常,慢慢的,灰色的茧子便结成了。当他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光荣历程时,却不是因此而“老当益壮”,争取更大的光荣,反而是有“迟暮之感”。“老了!老了!”这句话整日挂在嘴角。其实论年纪他并不老,只是未老先衰吧了。在大跃进中,他匿在茧子里冷冷清清,茧子外万马奔腾,人们高呼着:“同志们!加油干吧!”他则拉长声带,自言自语叹句:“老了!老了!没有油加了!”,甚至表现出政治动摇,对党的路线、政策产生怀疑和抵触。
以上种种,其实只是就这两种人的现状说的。如果从发展上去看,他们倘不去掉个人主义孽根和资产阶级的观点,在有了适合他们蜕变的气候的时候,他们便会化为进攻党和社会主义的恶虫。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恶毒地向党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进攻,不也就是这样演化来的吗?
形形色色的茧子都是个人主义的东西。人不是蚕,茧子不能久居,最理想的应当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大厦。人人在跃进,人人在为建设大厦挑砖担土。这是风和日丽的季节,是破茧而出的时候了。应当振作起来,打破茧子里的平静,决心把自己结起来束缚住自己的茧子咬破,飞出来! (原载南方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