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癞马沟”成为“铁牛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7
第3版()
专栏:

“癞马沟”成为“铁牛社”
于振瀛
“癞马沟”是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农人民公社所在地——乾元镇的绰号。顾名思义,这是个穷困的地方。解放后,这里生产生活同全国各地一样,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民公社化后,又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速度。目前全社有拖拉机三十八个混合台,机引农具九种共八十七台(件),机耕面积已占50%以上;翻地、播种、锄草、秋收、脱谷、运输等主要农活,已有三分之一左右由机械作业,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了。这里的男女劳动力平均一年生产粮食一万零八百多斤,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粮食三千八百多斤,其中商品粮占61.3%。“癞马沟”这顶不光采的帽子摘掉了,而代替它的是光荣的名字:“铁牛社”。
一年干了十一年的活
过去用弯勾犁干活,拖住了多少强壮的人,使他们的力量无从发挥出来;今天,在这里,人们开始使用机器耕作了,人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张志贤这个普通的农民,他驾驶着四十五马力的拖拉机,一年干的主要农活,要是换成马拉旧农具,得干上十一年。他自豪地说:“我抽一根烟的工夫,就够弯勾犁干一天的了。”社员许德眉飞色舞地述说用机器脱粒时的情形:“去年打黄豆,豆秸铺了四尺多厚,都要把我埋住了;我寻思,这哪能行,马进去还不得陷住!哦喝,好家伙,拖拉机拉着镇压器上来了,轰?了一阵,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打出一铺场,豆粒有一尺来厚,人不出汗马不乏,真是神力啊!”“神力”二字,用来称赞机器的威力,再恰当不过了。怪不得社员们说:“有了拖拉机,男女笑迷迷。”
使用机器耕作,给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且不讲青年姑娘王秀珍的“三八”包车组,完成了过去任何强劳动力也难以完成的活,就拿一般妇女来说,过去非强劳动力干不了的活,有许多现在她们也能干了。小麦脱谷的时候,她们在脱谷机四围,有说有笑地劳动着,像燕子般灵巧,递麦捆,装袋子,过秤……几乎全是妇女。人们说:“现在的妇女,敢骑到机器上边干活,可真有能耐!”
请听老人的赞美吧:
“有了拖拉机干活,真享大福了!咱们那时候干活,累的腰酸腿疼,到晚上连炕都上不去。”
“两条腿跟着四条腿跑,还得扛着几十斤重的口袋;马累倒了,就得人拉犁。”
“现在种地、蹚地,坐在机器上边干,真自在透了。嘿!还能抽烟、唠喀呢,美滋滋,乐呵呵的。”
“干完活到食堂就吃饭,吃完饭往热炕上一躺,舒舒服服的,听着广播,刮风下雨都知道,真成了活神仙了。”
可不是吗,从“两条腿跟四条腿跑”,到“坐在机器上边干”,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啊!过去农民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在党的领导下,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真是翻天复地的大事。
赢得了时间
兴农人民公社,地处北纬四十八度,无霜期只有一百二十五天左右。在这短促的时间内,要把粮食拿到手,是有史以来的严重问题。这里虽然有广阔的肥沃土地,可是由于地多人少,劳畜力不足(每个男劳动力平均耕地六十二亩,每匹牲畜平均负担九十六亩),以致违误农时,造成减产。“小满”前后的十五到二十天内,正是播种的好时机,但是每年都要拖过“芒种”才能种完地。为了抢时机,不得不用“一犁挤”、“靠山耲”、“翻毛鸡”等原始的播种方法,人们无可奈何地对着土地说:“好歹种上吧,收了是我的,不收是你的。”就这样,每年总还有些地种不上。夏锄更紧张,社员形容铲地是:“头遍绣花,二遍跑马,三遍打兔子”。这就是说,铲头遍还有工夫细心点干,二遍三遍就得紧铲紧扔。年年因为铲得不细,不少地里的蒿草长得一人来深,但这有什么办法呢!一到秋天,担惊受怕,怕天气一变,庄稼明明长得挺好,一场秋霜,高粱粒不睁眼睛,黄豆荚没褪青,就完蛋了;一场大雪,就都扔在地里。人们说:“糟蹋的粮食都不敢睁眼看啊!”因此,年年盼望有个“自老山”(秋尾巴长一些,让庄稼在地里长成熟一些),年年却难得有“自老山”。打场往往一冬打不完,要拖到第二年春天,冰天雪地,真是粮食遭损人受冻。
公社的建立,总路线的贯彻执行,机械操作程度的飞跃发展,人们已经赢得了时机,夺取了主动,有力量喝令大自然在这短促的一百二十几天内,交出丰硕的粮食。机械作业本身就比旧式犁耕的精细,再加上机械作业腾出的劳畜力,大部分投入农田加工,增添措施,这就在农业生产上出现了“四及时”(翻地、播种、夏锄、收获)的巨大变化。去年秋天,机器加畜力深翻地达到总面积的73%以上,改变了从来不深翻地的习惯。今年春天播种,七天半种完小麦,半个月种完大田,比往年提前二十天左右,做到了适时,并且从根本上消灭了以往那些原始的耕作方法。机器耕作,腾出了大批劳力,所以能在紧张的春播同时,大搞积肥送粪,使施肥面积占75%,每亩施肥量达到四千二百斤,比1958年增加36.8%。夏锄在四十天内进行了四铲四蹚,没荒一亩地。今年春旱秋涝,由于土地深翻,抗旱抗涝力强,庄稼胜过往年。在繁忙的“双抢”季节,小麦刚刚收完,拖拉机就带着机引犁,把麦田的土地深翻过来,为明年农业生产大丰收作好了准备。在场院里,拖拉机带动脱谷机,日夜不停的打麦;公路上烟尘四起,拖拉机带着拖车,运送小麦入仓。就这样,还在大秋作物开始收割之前,社员们就腾出一只手来,挖土豆,割糜子,拔饭豆,晒干菜,做完零星活计,并做好收割大田的各项准备工作。
老黄牛“转业”
在拜泉镇的副食品商店里,可以买到兴农人民公社炼乳厂出品的“纯脂炼乳”。兴农人民公社千真万确没有乳牛,那么牛奶是哪儿来的呢?是从外地运来这里加工的吗?不是,是公社里的老黄牛生产的。随着机械操作程度的提高,耕地的老黄牛“转业”生产牛奶了。
机械作业的比重增大,还从农业生产上腾出一千来名劳动力、四十七台马车、三百多匹马。就是这些力量,从无到有的办起了公社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搞基本建设,促进了公社经济的全面发展。现在公社建立了小型铁木厂、发电厂、机械修配所和制土化肥厂等十九处,办了制米、炼乳、制粉、酿酒、砖瓦、编织、被服等小型工厂一百二十二处,形成了社、区、队办的工业网,全年总产值可达二十二万元。为适应畜牧业大发展,修盖了万鸡场、畜牧场等。公社经济的全面发展,又为农业机械化的更大发展积累了资金。
农民能够掌握机械
依靠谁来搞农业机械化事业?农民能不能掌握机械?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
有人说:“操作机械耕作是门科学,很多专家都没搞好,交给粗手毛脚的老农民,简直是胡闹,这会把机车葬送了。”
兴农人民公社在使用机器的过程中,证明群众是能够使用机械的。当然,他们也遇到了困难。几千年用牲畜耕作的农民,使用起机器来了,这的确是历史的大转变,遇到些困难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在农民之中有许多人是聪明的,他们经过勤学苦钻,很快就成为机器的主人。兴业管理区支部书记秦玉坤,白天和拖拉机一起下田,晚上和拖拉机睡在一起,他妻子说他:“这是叫拖拉机‘迷’住了。”他没用上三个月,就摸透了拖拉机的“脾气”。守林管理区的机务主任谭玉有,这个旧社会的小猪倌,现在已经成为专家了,他对机械操作中的许多问题非常熟悉。
公社还开办了拖拉机学校,培训出技术人员二百六十名,赶大车的“老板子”,贫农家的女儿,都能驾驶着拖拉机在田野里奔驰了。在经营管理方面,兴农公社已经摸出了“三包”(包任务、包油料、包修理费)、“三定”(定人员、定机具、定地块)、“三保”(保时间、保质量、保安全)和节约奖励等一套制度,机车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他们还进一步根据拖带农具不足的情况,创造和改制了 “机引旧犁”等土洋结合的拖带农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