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机器“大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8
第2版()
专栏:

机器“大夫”
本报记者 李正杰
织布机有节奏地响着,当车工马金喜正在紧张换梭、接头的时候,一台织布机突然停住了。“糟糕,织不成整匹布了。”马金喜又心痛又着急,这时候,带着工具、背着
“药箱”的“机器大夫”阎锡宝,恰好赶到了。阎锡宝立即仔细地检查了这台“病号”。他熟练地“诊断”了几个部件以后,很快就抓住了要害,原来梭棍上反了。梭棍的正反面本来相差无几,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是很难看出的,但它却瞒不过“机器大夫”的眼睛。前后不到二十分钟,阎锡宝就干净俐落地使这台“病号”完全恢复了健康。曾经为这台机器烦恼过的马金喜,以后不断告诉阎锡宝,他看管的十台织布机,台台得心应手,天天全面完成计划。
在天津第二棉纺织厂二布场,有一支像阎锡宝一样的专门给机器治病的“大夫”——保全、保养工人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把全布场两千多台织布机摸得又熟又透,每台机器的内脏——八、九百个部件的性能、脾气,都透彻地装在自己的脑子里。有二十多年工龄的阎锡宝,就能凭气味发觉什么地方磨擦太大。至于其他工人,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维修经验。像张家瑞老师傅,依靠他三十多年来的经验,在机器的一片响声中,能够细微地指出什么地方螺丝松了、什么地方缺了螺丝。由于工人们的精心维修,全布场几千台老织布机一直“青春常在”,在高速生产的新形势下,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机器大夫”也遇到过难以治疗的病症。当工厂开始实行高速生产时,织布机的速度一下子由一百八十转提高到二百三十转以上,新问题出现了,皮制机件的消耗大大增多。皮仁的消耗,有时一昼夜就要用掉十条大水牛的牛皮。同时也给织布工人的生产带来了很多麻烦。那时,机器上树立起的发生故障的小红牌,此起彼落。“机器大夫”们也就整天忙着突击治疗这种流行性疾病。阎锡宝也是从早到晚地修着、换着皮仁,刚治好一台机器,一抬头,前面又接二连三地出现小红牌。阎锡宝下定决心根治这项疑难病症,无论是回家的路上还是躺在床上,他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号,为什么高速化以后皮仁会坏的多?怎样才能降低打力……一进厂,他就守在机器旁边研究,汗水湿透了衣服,双手沾满了油污,拆下机件测算,然后装上再测算,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着。他终于抓住了“小辫子”,大胆地改进了机件,降低了打力。不仅减少了皮仁用量,而且还减少了其他皮制和木制机件的用量。经过他的大改革、小改进,他所负责管理的一百二十台机器,木制、皮制机件的用量降低了75%。
机器病多,没有“大夫”的办法多。张家瑞老师傅改造了皮圈座架的结构,为改造老机器提出了新途径;侯长林老师傅使织布机三个主轴达到高度的灵敏性,解决了长期办不到的问题。他们所看护、治疗的机器,人人心中有数,全布场每一台机器都有“病历卡片”,无论出过什么大小毛病,都详详细细地记录在“病历表”上。
老师傅们不光是“治病”,还采取了积极预防,加强调养的措施。机器除了按一定周期进行大修和小修以外,十天一周期的重点检修、一天一周期的巡回检修和专件检修等一系列的作法也紧紧地跟上了。他们经常访问挡车工机器运转的情况,有一点小毛病立即跟踪追击。有一次,魏恩荣老师傅发现一台布机总断纬线,经验丰富的魏师傅却一下子没有诊断出原因来。他又反复寻找、研究,原来是纬停放得偏前了一点造成的。一会功夫,这台布机就运转得没有一点可挑剔的地方了。
老师傅们倍加爱护的机器,充分发挥出潜力,这个布场今年以来,不但月月超额完成计划,而且下机一等品率达到96%以上,入库一等品率达到99.7%的最高水平,布的质量一直被评为全国第一流的。这些优异的成绩,渗透着“机器大夫”们的心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