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阅读
  • 0回复

养猪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01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养猪史话
杨旻
人民公社成立后,养猪业也随着大大繁盛起来。谈谈有关养猪的历史和掌故,一定是大家感兴趣的吧。
养猪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问题,现在只能根据传说,作个大概的估计。古书上都说:从前有个叫伏羲氏的人,最先发明网罟,教民猎兽捕鱼。野兽也叫做“羲”,“伏羲”这名字,就含有“制伏野兽”的意思。那时所猎的兽,随着就吃掉了;后来狩猎的工具和技术逐渐进步,猎获的野兽渐多,一时吃用不了,于是人们便开始设法把剩余下来的还活着的野兽豢养起来。久而久之,野猪渐渐驯顺,身体也渐渐肥胖,以至于变成像现在家猪的样子。驯兽的功绩,应该归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不过根据这传说,却很可以说明:家猪的祖先就是野猪:而养猪事业,在遥远的原始公社时代,就已开始了。
“诗经”“豳风七月”章有句云:“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豵”是一岁的小猪,“豜”是大猪,这话的意思是说:小猪归自己,大猪献给公家。“周礼”一书上更提到从前有叫“豕人”的官,专管猪的鉴别,选择良种,交给专管饲养的官——牧人,进行饲牧……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大概远在约四千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的养猪事业就已经相当繁盛了。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有不少关于猪的记载,在出土的各种兽骨中,又以猪、牛的骨最多,这更是殷商时代养猪业非常发达的有力物证。此外,“越绝书”上曾提到越王勾践时的“鸡山”和“豕山”,养畜场竟被称之为“山”,其规模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古书上还有许多关于大猪的记载。“尔雅”“释兽”说:大猪叫做?,高五尺。按周代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公分计算,五尺就是一百一十五公分,相当于现在三市尺多,纵算作了夸大,想来也不致相差太多。
“易经”上有句云:“豶豕之牙吉”,如果单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说,这句话的意义就应该是:阉割了的猪,性子就会变得驯顺,虽有犀利的牙,也是不足为害的。可见,阉猪的方法,至迟在两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发明了。兽医的出现,一般都认为可以推到黄帝时代,到了周朝,就正式设置了为猪、犬等六畜治病的官。后魏贾思勰所作的“齐民要术”一书说:母猪以喙短而没有柔毛的为好。喙短则牙少。牙多是不容易育肥的。有柔毛则难治净。又说:圈不厌小,因为圈小易肥。这实际上是限制猪的活动,使它少消耗些能量。此外,“淮南万毕术”载:在饲料中加些麻子和盐,猪就易肥。盐的作用在于:提供矿物质,增进食欲,并帮助消化。“群碎录”一书说:“桐花饲猪,肥大三倍。”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养猪业上所积累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古代也有一些养猪的能手。商代有个叫韦豕的,相传是最早的猪的选种专家。汉朝有马氏兄弟五人,都善于养猪,人们赞美他们说:“苑中三公,巨下二卿,五门嚄嚄,但闻猪声。”“后汉书”又载:“孙期……成武人,家贫……常牧豕于大泽中,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这也可以算是古代的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例。
古代劳动人民养猪的积极性一直是很高的。可是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不仅没有给予提倡和鼓励,相反的,有时还横加制止。“万安县志”说:“正德中禁天下畜猪,一时埋弃俱尽。陈氏穴地养之,遂传其种。”便是一个明证。据统计:宣统二年,年收猪肉税一百九十多万元,民国四年以后,猪、牛、羊的肉厘总共才不过一百二三十万元左右,民国十一年以后,更降到了五十来万元。可见,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养猪业也是一片衰落景象。解放后,1950年的养猪数就迅速升到六千二百多万头,比1947年的统计数超过一百四十多万。尤其是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新型的养猪场和养猪能手到处涌现,我们的养猪事业也将愈来愈兴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