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旱象增一分 干劲涨一丈 找尽地下水 救活万担粮 湖南抗旱到底晚稻大部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03
第1版()
专栏:

旱象增一分 干劲涨一丈 找尽地下水 救活万担粮
湖南抗旱到底晚稻大部增产
全省八十个县市中有七十多个县市增产
干旱严重的公社中少数减产大多数增产
据新华社长沙1日电 湖南人民战胜特大干旱,继早、中稻丰收之后,双季晚稻又获丰收。历来被人看作“低产作物”的双季晚稻,今年产量超过了丰收的早稻,赶上了一季中稻的收成。全省八十个县、市,除岳阳、临湘等八、九个县外,其他县、市双季晚稻普告增产。在增产的县、市中,绝大部分社、队都获得丰收,只有少数生产大队,因干旱特别严重,产量和去年相同或略有减产。据干旱时间长达八十多天到将近一百天的湘阴、大庸、长沙、浏阳等四个县调查,在一千一百五十五个生产大队中,和双季晚稻大丰收的去年比较,增产的大队占92.4%,平产的占5.7%,略为减产的仅占1.9%。据初步统计,全省一千三百万亩双季晚稻中已出现亩产千斤的大队四十二个,亩产千斤以上的片、丘共有二十五万多亩。
今年湖南省的干旱是历史上少见的。晚稻插秧时就开始抗旱,夏旱接秋旱,全省一般地区干旱八、九十天,很多地区干旱持续一百二十天。邵阳、衡阳两专区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七十一万处塘坝,在9月中旬有半数以上干涸见底。邵阳、泸溪等县山上的树叶都旱得开始枯黄。但是,大旱却获得了丰收,和历史上大旱年比较,情况根本不同。解放前1934年是个干旱年,当时的记载是:“湘省月余未雨,田禾枯萎殆尽,秋获全无,哀鸿遍野,饿殍载途。”那一年全省灾民达一千三百一十五万人。1945年全省只干旱五十二天,死于饥饿病疫的有四百万人。邵阳县塘渡口公社八十二岁的老年社员唐章陶生动地总结了新、旧社会两个不同的大旱年。他说:“解放前的己亥年(1899年)天旱八十天,吃树皮草根饿断肠;公社化后的己亥年(1959年)大旱一百三十天,亩产七百八十斤,到处谷子堆满仓。”
湖南大旱获得丰收,是全省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来的。十年来,党领导全省人民大修水利,全省蓄水量增加到一百三十八亿立方米,为解放前的六点四倍。特别是人民公社化后这一年,全省建成蓄水量较大的中型水利工程四十一座,为过去九年修建中型水库总数的两倍多。这些水利工程在今年抗旱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年水库灌区内的一千多万亩稻田,都获得了丰收。
全省人民在抗旱斗争中气吞山河的干劲,是战胜干旱赢得丰收的重要因素。塘坝车干了,人们提出
“找尽地下水,救活万亩粮”的口号,凿井开渠,千方百计地开辟水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堵坝共达二十三万多处,找出水源六十六万多处,共抢救了已经断绝水源的稻田三百三十三万多亩。益阳县的大小河流,除资江外,全部断流,塘坝干涸,全县有六百一十个食堂要到十里路外挑水吃。在这样严重的干旱威胁下,全县人民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决议鼓舞下,提出“旱象增一分,干劲涨一丈”、“有旱抗到无旱止,无雨也要保丰收”的战斗口号,千方百计,找水救苗。全县社员共计凿井六万多眼,在资江上堵坝三百五十七处,架渡槽二百一十六处,新开渠道九百六十三里长,突击引水灌田,终于战胜了干旱。
在抗旱中,各地人民公社大兴协作之风,对保证今年晚稻丰收起了很大作用。仅据二十五个县统计,各公社大队之间互相协作支援的劳动力有三十七万多人,工具六万多件,调剂水源两万多处,共灌溉六十多万亩稻田。许多地方几个公社甚至越出县界省境联合作战,使一些非一个公社所能解决的困难,迎刃而解。洞庭湖滨的安乡县安造等五个公社联合组织六千多人,突击三昼夜,斩断虎渡河,同时在湖北省公安县人民的支援下,开放荆江南闸,使外河水位抬高一米,这样开渠引水灌溉了二十四万亩受旱的晚稻,夺取了今年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